成语解释、出处

  • 暗室求物【àn shì qiú wù】

    成语解释: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辑略·总论为学之方》:“要紧只是看大底道理分明,遍处自寻得。如暗室求物,把为来便照见;若只管去摸索,……”

  • 八百孤寒【bā bǎi gū hán】

    成语解释: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许许多多贫寒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清·黄景仁《两当轩集·十四·岁暮怀人》:“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

  • 百发百中【bǎi fā bǎi zhòng】

    成语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 百读不厌【bǎi dú bù yàn】

    成语解释: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成语出处: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闭户读书【bì hù dú shū】

    成语解释: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三卷:“盖须切磋起明也。见闭户读书,师心自是。”

  • 闭门思过【bì mén sī guò】

    成语解释:过:过失。关起门来反省。

    成语出处:《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閤思过。”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 秉笔直书【bǐng bǐ zhí shū】

    成语解释: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 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

    成语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成语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 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

    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 博闻强记【bó wén qiáng jì】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博览群书【bó lǎn qún shū】

    成语解释: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成语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 博学多才【bó xué duō cái】

    成语解释: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成语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 博闻强识【bó wén qiáng zhì】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博学多闻【bó xué duō wén】

    成语解释: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 薄技在身【bó jì zài shēn】

    成语解释:薄: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

    成语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不得要领【bù dé yào lǐng】

    成语解释: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成语出处:《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 不合时宜【bù hé shí yí】

    成语解释: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成语出处:《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 不可胜数【bù kě shèng shǔ】

    成语解释: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成语出处:《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 不知肉味【bù zhī ròu wèi】

    成语解释: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布衣韦带【bù yī wéi dài】

    成语解释: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 病国殃民【bìng guó yāng mín】

    成语解释: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

    成语出处:《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只为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妒贤妒能,病国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 剥茧抽丝【bō jiǎn chōu sī】

    成语解释: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成语出处:朱光潜《艺文杂谈·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 才高八斗【cái gāo bā dǒu】

    成语解释:比喻人极有才华。

    成语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 才疏学浅【cái shū xué qiǎn】

    成语解释: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明·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你读书思量做状元,我只怕你学疏才浅。”

  • 承先启后【chéng xiān qǐ hòu】

    成语解释: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

    成语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曾有菴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 触类旁通【chù lèi páng tōng】

    成语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穿壁引光【chuān bì yǐn guāng】

    成语解释: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刺股读书【cì gǔ dú shū】

    成语解释:比喻刻苦攻读。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刺股悬梁【cì gǔ xuán liáng】

    成语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 触类而长【chù lèi ér cháng】

    成语解释:意指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

    成语出处:语出《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

  • 传为佳话【chuán wéi jiā huà】

    成语解释: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

    成语出处:《公羊传·闵公二年》:“鲁人至今以为美谈。”

  • 传为美谈【chuán wéi měi tán】

    成语解释:美谈:人们津津乐道的好事。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

    成语出处:《公羊传·闵公二年》:“鲁人至今以为美谈。”

  • 唇腐齿落【chún fǔ chǐ luò】

    成语解释: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成语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 大书特书【dà shū tè shū】

    成语解释: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成语出处:唐·韩愈《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