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按捺不住【àn nà bù zhù】

    成语解释: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宣……按捺不住,一时冒范天条。”

  • 百忍成金【bǎi rěn chéng jīn】

    成语解释:形容忍耐的可贵。

    成语出处:《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 狼吃幞头【láng chī fú tóu】

    成语解释:狼衔去人的幞头,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难言,强自忍耐。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你便骂我一千场,便拷我三十顿,我则索狼吃幞头,心儿自忍。”

  • 能屈能伸【néng qū néng shēn】

    成语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成语出处:《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 能伸能屈【néng shēn néng qū】

    成语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比喻好坏环境都能适应。

    成语出处:《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 气忍声吞【qì rěn shēng tūn】

    成语解释: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成语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 忍气吞声【rěn qì tūn shēng】

    成语解释: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咷痛哭。”

  • 忍尤含垢【rěn yóu hán gòu】

    成语解释:遭受怨谤耻辱而忍耐着。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 忍辱负重【rěn rǔ fù zhòng】

    成语解释: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 忍辱含垢【rěn rǔ hán gòu】

    成语解释: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 吞声饮气【tūn shēng yǐn qì】

    成语解释:犹吞声忍气。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成语出处:《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 吞声忍气【tūn shēng rěn qì】

    成语解释: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小不忍则乱大谋【xiǎo bù rěn zé luàn dà móu】

    成语解释: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以忍为阍【yǐ rěn wéi hūn】

    成语解释:用忍耐作门。表示不轻易动怒而出言伤人,以免招来祸患。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 包羞忍耻【bāo xiū rěn chǐ】

    成语解释: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与耻辱。

    成语出处: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按捺不下【àn nà bù xià】

    成语解释: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关闭房门,径往夜来相遇之处。”

  • 屏气吞声【píng qì tūn shēng】

    成语解释:犹言忍气吞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 隐忍不发【yǐn rěn bù fā】

    成语解释:隐忍:勉强忍耐,把事情藏在心里。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说。

    成语出处:宋·秦观《淮海集·石庆论》:“特以太后之故,隐忍而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