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闭户读书【bì hù dú shū】

    成语解释: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三卷:“盖须切磋起明也。见闭户读书,师心自是。”

  • 秉笔直书【bǐng bǐ zhí shū】

    成语解释: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 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

    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 博览群书【bó lǎn qún shū】

    成语解释: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成语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 博学多才【bó xué duō cái】

    成语解释: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成语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 博闻强识【bó wén qiáng zhì】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博学多闻【bó xué duō wén】

    成语解释: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 博闻强志【bó wén qiáng zhì】

    成语解释: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 才高八斗【cái gāo bā dǒu】

    成语解释:比喻人极有才华。

    成语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 刺股读书【cì gǔ dú shū】

    成语解释:比喻刻苦攻读。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刺股悬梁【cì gǔ xuán liáng】

    成语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 大书特书【dà shū tè shū】

    成语解释: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成语出处:唐·韩愈《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

  • 丹书铁契【dān shū tiě qì】

    成语解释: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成语出处:《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 丹书铁券【dān shū tiě quàn】

    成语解释: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成语出处:《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 读书三到【dú shū sān dào】

    成语解释: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成语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 读书三余【dú shū sān yú】

    成语解释: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 读书种子【dú shū zhǒng zǐ】

    成语解释: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 读书得间【dú shū dé jiàn】

    成语解释: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4回:“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 废书而叹【fèi shū ér tàn】

    成语解释: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成语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 焚书坑儒【fén shū kēng rú】

    成语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成语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浮光掠影【fú guāng lüè yǐng】

    成语解释: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成语出处:唐·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 汗牛充栋【hàn niú chōng dòng】

    成语解释: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浩如烟海【hào rú yān hǎi】

    成语解释: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成语出处:隋·释真观《梦赋》:“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 黄耳传书【huáng ěr chuán shū】

    成语解释: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成语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 家书抵万金【jiā shū dǐ wàn jīn】

    成语解释:比喻家信的珍贵。

    成语出处: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借书留真【jiè shū liú zhēn】

    成语解释: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

    成语出处:《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 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

    成语解释: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成语出处:《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 据鞍读书【jù ān dú shū】

    成语解释: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成语出处:《渊鉴类函·驴三》:“江邻几调蓝山尉,骑驴赴官,第据鞍读书,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觉。”

  • 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成语解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成语出处:晋·陶潜《与子俨等疏》: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 两脚书橱【liǎng jiǎo shū chú】

    成语解释: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成语出处:《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 临池学书【lín chí xué shū】

    成语解释: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成语出处:《晋书·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号葱葱不暇草书。”

  • 囊萤照书【náng yíng zhào shū】

    成语解释: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成语出处:《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牛角挂书【niú jiǎo guà shū】

    成语解释: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出处:《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囊萤映雪【náng yíng yìng xuě】

    成语解释: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成语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 弃书捐剑【qì shū juān jiàn】

    成语解释: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