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东冲西决【dōng chōng xī jué】

    成语解释:形容洪水四处冲决泛滥。

    成语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胡渭》:“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以便运耳。南行非河之本性,东冲西决,率无宁岁。”

  • 泛滥成灾【fàn làn chéng zāi】

    成语解释: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成语出处:《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 洪水横流【hóng shuǐ héng liú】

    成语解释:横流:不循河道而流。洪水泛滥。比喻邪道横行。

    成语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 声势浩大【shēng shì hào dà】

    成语解释:声势:声威和气势;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其实他们空着没有一点事,也不见得怎么为患地方,不过声势浩大罢了。”

  • 水落归槽【shuǐ luò guī cáo】

    成语解释:四溢的洪水流入了河槽。比喻一心惦记着的事有了着落。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十回:“转眼就是腊月,水落归槽,河工也就合龙。”

  • 汹涌澎湃【xiōng yǒng péng pài】

    成语解释: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 一泻千里【yī xiè qiān lǐ】

    成语解释: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成语出处: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在河,一泻千里。”

  • 以邻为壑【yǐ lín wéi hè】

    成语解释: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 怀山襄陵【huái shān xiāng líng】

    成语解释:指洪水汹涌奔腾溢上山陵。

    成语出处:《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 澎湃汹涌【péng pài xiōng yǒng】

    成语解释:澎湃:大浪互相撞击;汹涌:波涛猛烈地向上涌。形容声势浩大

    成语出处:曹靖华《飞花集》:“我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花海中,徘徊,徘徊复徘徊,半生往事,如钱塘怒涛,澎湃汹涌,冲击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