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怅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 shī】

    成语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 诚惶诚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成语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成语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 禅絮沾泥【chán xū zhān ní】

    成语解释:比喻禅寂之心受到尘世烦恼的沾染。

    成语出处:《花月痕》第四九回:“兰香来无定处,绿蕊去未移时,想你二人禅絮沾泥,当不复悔偷灵药。”

  • 愁潘病沈【chóu pān bìng shěn】

    成语解释:泛指烦恼和疾病。

    成语出处:晋·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南朝·梁·沈约因病而瘦减腰围。

  • 好肉剜疮【hǎo ròu wān chuāng】

    成语解释:比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成语出处:《续传灯录》:“说佛说祖,正如好肉剜疮;举古举今,犹若残羹馊饭。”

  • 灰身灭智【huī shēn miè zhì】

    成语解释: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成语出处: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 灰身泯智【huī shēn mǐn zhì】

    成语解释: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成语出处:明·智旭《教观纲宗》:“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盘。”

  • 局促不安【jú cù bù ān】

    成语解释: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 气急败坏【qì jí bài huài】

    成语解释: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荒张或恼怒。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水军头领棹船接济军马,陆续过渡,只见一个人气急败坏跑将来。”

  • 失魂丧魄【shī hún sàng pò】

    成语解释:①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②形容极度惊恐不安。

    成语出处:元·刘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儿为母不安,这些时衣不解带,寝食俱发,忧凄不止,行坐之间,犹如失魂丧魄。”

  • 头昏脑胀【tóu hūn nǎo zhàng】

    成语解释:头脑发昏。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无头绪,使人厌烦。

    成语出处:叶圣陶《友谊》:“‘她又不是发烧发得头昏脑胀的’。一个说,‘只是那条腿不能走’。”

  • 无事生非【wú shì shēng fēi】

    成语解释: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8回:“有不安本分的强盗,有无事生非的强盗。”

  • 五脊六兽【wǔ jí liù shòu】

    成语解释:形容因有非分之想而忐忑不安。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这些矛盾在他心中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

  • 心烦意乱【xīn fán yì luàn】

    成语解释:意:心思。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

    成语出处:《楚辞·卜居》:“心烦意乱,不知所从。”

  • 心浮气躁【xīn fú qì zào】

    成语解释: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自己没有应付不了的人,也很少心浮气躁过,此刻是怎么回事?”

  • 心急火燎【xīn jí huǒ liǎo】

    成语解释: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成语出处:清 吴璿《飞龙全传》:“那管院的太监,心燎意急,一筹莫展。”

  • 心急如焚【xīn jí rú fén】

    成语解释: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 心乱如麻【xīn luàn rú má】

    成语解释:心里乱得象一团乱麻。形容心里非常烦乱。

    成语出处:元·五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金圣叹批:“此其心乱如麻可知也。”

  • 心惊胆战【xīn jīng dǎn zhàn】

    成语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心烦虑乱【xīn fán lǜ luàn】

    成语解释: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同“心烦意乱”。

    成语出处:汉·蔡邕《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臣是以宵寝晨兴,叩膺增叹,心烦虑乱,喘呼息吸。”

  • 心烦意冗【xīn fán yì rǒng】

    成语解释: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同“心烦意乱”。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儿呵,暂时间月直年空,好将息你这心烦意冗。”

  • 心神不宁【xīn shén bù níng】

    成语解释:定:安定。形容心情不平静。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3回:“(三藏)心神不宁道:‘徒弟啊,我怎么打寒噤呢?’”

  • 坐立不安【zuò lì bù ān】

    成语解释: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 坐卧不安【zuò wò bù ān】

    成语解释: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因忧愁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 精神恍惚【jīng shén huǎng hū】

    成语解释:恍忽:糊里糊涂的样子。形容神思不定或神志不清。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精神怳忽,若有所喜。”

  • 六神无主【liù shén wú zhǔ】

    成语解释: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不有甚心肠去吃酒。”

  • 闷闷不乐【mèn mèn bù lè】

    成语解释: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 忐忑不安【tǎn tè bù ān】

    成语解释: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 听其自然【tīng qí zì rán】

    成语解释:听:任凭。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王玉辉也不懊悔,听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书。”

  • 心慌意乱【xīn huāng yì luàn】

    成语解释: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孩儿自从接了电报之后,心慌意乱。”

  • 惴惴不安【zhuì zhuì bù ān】

    成语解释: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成语出处:《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 自寻烦恼【zì xún fán nǎo】

    成语解释:自找的烦闷苦恼。意思是,本来不该有烦闷苦恼。

    成语出处:巴金《家》六:“他不能够说服她们,他又何必自寻烦恼,浪费精力呢?”

  • 如坐针毡【rú zuò zhēn zhān】

    成语解释: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成语出处:《晋书·杜锡传》:“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 达观知命【dá guān zhī mìng】

    成语解释: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

    成语出处:茅盾《幻灭》十四:“达观知命的思想,暂时引渡静离开了苦闷的荆棘。天快亮时,她也沉沉入睡了。”

  • 疢如疾首【chèn rú jí shǒu】

    成语解释:疢:热病;疾首:头痛。内心烦热得头痛脑胀。形容忧伤成疾或心神不宁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疢如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