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鞍马劳顿【ān mǎ láo dùn】

    成语解释: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兴儿,我一路上鞍马劳顿,我权且歇息。”

  • 鞍马劳困【ān mǎ láo kùn】

    成语解释: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 鞍马之劳【ān mǎ zhī láo】

    成语解释: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 鞍前马后【ān qián mǎ hòu】

    成语解释: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成语出处:王树元《杜鹃山》第五场:“鞍前马后跟你跑,出生入死为你干。”

  • 鞍马劳倦【ān mǎ láo juàn】

    成语解释: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实不相瞒太公说:老母鞍马劳倦,昨夜心痛病发。”

  • 百家争鸣【bǎi jiā zhēng míng】

    成语解释: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成语出处:《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 不置褒贬【bù zhì bāo biǎn】

    成语解释: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 鞭长不及【biān cháng bù jí】

    成语解释:指力所不能及。

    成语出处:见“鞭长不及马腹”。

  • 鞭长不及马腹【biān cháng bù jí mǎ fù】

    成语解释: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成语出处: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杜预注:“言非所击。”

  • 避世金马【bì shì jīn mǎ】

    成语解释: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成语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 不羞当面【bù xiū dāng miàn】

    成语解释:羞:羞耻。不把面对面的批评当作羞侮。表示原意倾听别人的批评。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君子不羞当面,我有什么弊病处。”

  • 点手划脚【diǎn shǒu jí jiǎo】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

    成语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只见知观指点扛棺的,正在那里点手划脚时节,公人就一把擒住了。”

  • 点指划脚【diǎn zhǐ jí jiǎo】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同“点手划脚”。

    成语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只见来到肆前,果然一个少年美貌的女子在那里点指划脚教人下棋。”

  • 点指莋脚【diǎn zhǐ cè jiǎo】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同“点手莋脚”。

    成语出处:

  • 讽一劝百【fěng yī quàn bǎi】

    成语解释: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 放马后炮【fàng mǎ hòu pào】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人已死了,在这里放马后炮,可是迟了。”

  • 服牛乘马【fú niú chéng mǎ】

    成语解释:役使牛马驾车。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 攻瑕指失【gōng xiá zhǐ shī】

    成语解释:批评缺点,指出失误。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与友人书》:“今此旧编,有尘清览。知我者当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遗诸后人。”

  • 恨铁不成钢【hèn tiě bù chéng gāng】

    成语解释: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

    成语出处: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

  • 讳疾忌医【huì jí jì yī】

    成语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成语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

    成语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猴年马月【hóu nián mǎ yuè】

    成语解释: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来的岁月。

    成语出处:古华《芙蓉镇》第四章:“斗斗斗,一直斗到猴年马月,天下一统,世界大同。”

  • 鸠车竹马【jiū chē zhú mǎ】

    成语解释:鸠车、竹马:儿童玩具。借指童年。

    成语出处:清·曹寅《集余园看梅同人限字赋诗追忆昔游有感而作》:“鸠车竹马曾经处,鲐背庞眉识此生。”

  • 苦口良药【kǔ kǒu liáng yào】

    成语解释: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 苦口婆心【kǔ kǒu pó xīn】

    成语解释: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成语出处:《宋史·赵普传》:“忠言苦口,三复来奏。”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这个是老婆心。’”

  • 尻轮神马【kāo lún shén mǎ】

    成语解释:以尻为车而神游。指随心所欲遨游自然。

    成语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三》:“尻轮神马,偏从尘外遨游。”

  • 良药苦口【liáng yào kǔ kǒu】

    成语解释: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 论黄数黑【lùn huáng shǔ hēi】

    成语解释:数:数落,批评。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

    成语出处: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你入门来便闹起,有甚的论黄数黑。”

  • 驴唇马嘴【lǘ chún mǎ zuǐ】

    成语解释: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文偃禅师》:“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到处逞驴唇马嘴。”

  • 马勃牛溲【mǎ bó niú sōu】

    成语解释:马勃:马屁菌;牛溲:车前草。借指不值钱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坚瓠十集·遗臭文词》:“马勃牛溲君受用,何须开口出而哇。”

  • 马不解鞍【mǎ bù jiě ān】

    成语解释: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

    成语出处:郭小川《长江组歌·百万雄师过大江》:“马不解鞍连续战,一举解放大江南。”

  • 马迹蛛丝【mǎ jì zhū sī】

    成语解释: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成语出处: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明中之暗,正中之侧,侧中之正,草蛇灰线,马迹蛛丝。”

  • 马捉老鼠【mǎ zhuō lǎo shǔ】

    成语解释:比喻瞎忙乱。

    成语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马捉老鼠》:“方言‘马捉老鼠’,盖讥人粗撞不了事也。”

  • 马角乌头【mǎ jiǎo wū tóu】

    成语解释: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成语出处:《燕丹子》上卷:“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

  • 马龙车水【mǎ lóng chē shuǐ】

    成语解释:马象游龙,车象流水。形容车马往来不绝。

    成语出处:清·捧花生《画舫余谭》:“马龙车水,过者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