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百折不回【bǎi zhé bù huí】

    成语解释: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 百折不挠【bǎi zhé bù náo】

    成语解释: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 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

    成语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 百折不摧【bǎi zhé bù cuī】

    成语解释: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成语出处:宋·苏辙《祭亡兄端明文》:“义气外强,道心内全,百折不摧,如有待然。”

  • 百折不屈【bǎi zhé bù qū】

    成语解释: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成语出处:清·恽敬《〈卓忠毅公遗稿〉书后》:“一旦竟成其名,史书及府县志纪录则有之,必不能千百年之后,人人变色动容,有一百折不屈之人,如在其心,如出其口,如忠毅、方学士、铁尚书者也。”

  • 百折不移【bǎi zhé bù yí】

    成语解释: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 败不旋踵【bài bù xuán zhǒng】

    成语解释: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

    成语出处:唐·卢照邻《三国论》:“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 成败利钝【chéng bài lì dùn】

    成语解释:利:锋利,引伸为顺利、成功。印:不锋利,引伸为挫折。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重起炉灶【chóng qǐ lú zào】

    成语解释:指事情遭受挫折后,再从头做起。

    成语出处:郭沫若《北伐途次》:“每遭一次顿挫,总要使前功尽弃,又来重起炉灶。”

  • 胆小怕事【dǎn xiǎo pà shì】

    成语解释: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9回:“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

  •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成语解释: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 东山再起【dōng shān zài qǐ】

    成语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成语出处:《晋书·谢安传》

  • 过河拆桥【guò hé chāi qiáo】

    成语解释: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 后车之戒【hòu chē zhī jiè】

    成语解释:对后面跟上来的车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败或挫折,可以作为以后做事情的借鉴或教训。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帝鉴图说》下篇:“复辙在前,永作后车之戒。”

  • 见噎废食【jiàn yē fèi shí】

    成语解释:比喻遇到偶然挫折就停止应作的事。

    成语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此皆见噎废食之说,究竟书可竟弃,仕可尽废乎?”

  • 枯木再生【kū mù zài shēng】

    成语解释: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成语出处:宋·苏辙《陈汝义学士南京谢表》:“岂谓圣恩未弃,见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

  • 拉捭摧藏【lā bǎi cuī cáng】

    成语解释:拉:摧折;捭:两手排击;摧藏:挫伤。指摧伤挫折。

    成语出处:晋·左思《吴都赋》:“莫不衄锐挫芒,拉捭摧藏。”

  • 屡战屡败【lǚ zhàn lǜ bài】

    成语解释: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成语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 内外交困【nèi wài jiāo kùn】

    成语解释:交:同时;困:困境。里里外外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它给陷于内外交困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 排除万难【pái chú wàn nán】

    成语解释:扫除重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

    成语出处:毛泽东《愚公移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 披荆斩棘【pī jīng zhǎn jí】

    成语解释: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成语出处:《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 暴腮龙门【pù sāi lóng mén】

    成语解释: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卷四十引《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巨灵迹犹在,去长安九百里。江海大鱼洎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云暴腮龙门。”

  • 骑虎难下【qí hǔ nán xià】

    成语解释: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成语出处:《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唐·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 墙倒众人推【qiáng dǎo zhòng rén tuī】

    成语解释:旧时比喻在一个人受挫折的时候,大家乘机打击他。

    成语出处:他虽好性儿,你们也该拿出个样儿来,别太过逾了,墙倒众人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 日暮途穷【rì mù tú qióng】

    成语解释: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

    成语出处:《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 日暮途远【rì mù tú yuǎn】

    成语解释: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

    成语出处:《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 虱多不痒【shī duō bù yǎng】

    成语解释: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成语出处:梁实秋《懒》:“‘虱多不痒,债多不愁’,那是自我解嘲!”

  • 时绌举赢【shí chù jǔ yíng】

    成语解释:在困难的时候而做奢侈的事情。

    成语出处:《史记·韩世家》:“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

  • 势穷力竭【shì qióng lì jié】

    成语解释:大势已去,力量用尽。指惨败后的困难处境。

    成语出处:金·王若虚《复之纯交说》:“凶乘祸鸠,势穷力竭,而投诸囚,以伏于幽。”

  • 数米而炊【shǔ mǐ ér chuī】

    成语解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成语出处:《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

  • 束手待毙【shù shǒu dài bì】

    成语解释:毙:死。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岂可束手待毙!”

  • 途穷日暮【tú qióng rì mù】

    成语解释:犹日暮途穷。

    成语出处:清黄遵宪《群公》诗:“途穷日暮更何求,白首同拼一死休。”

  • 无伤大体【wú shāng dà tǐ】

    成语解释:伤:伤害;大体:指事物的主要方面。对于事物的主要方面没有什么妨害。

    成语出处:清 无名氏《静居绪言》:“后人摘集中累句讥之,亦是吹毛求疵,无伤大体,自有公论。”

  • 无所作为【wú suǒ zuò wéi】

    成语解释:作为:作出成绩。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 先声后实【xiān shēng hòu shí】

    成语解释: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