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暧昧之情【ài mèi zhī qíng】

    成语解释:行为不光明,内有不可告人的隐情。也指男女互相爱悦可能的私事。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做知县时,便能剖人间暧昧之情,断天下狐疑之狱。”

  • 秉笔直书【bǐng bǐ zhí shū】

    成语解释: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 秉公任直【bǐng gōng rèn zhí】

    成语解释:持心公正,处事正直。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郑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纷纷之言,不足为意。”

  • 不足为意【bù zú wéi yì】

    成语解释:不值得介意。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郑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纷纷之言,不足为意。”

  • 黜邪崇正【chù xié chóng zhèng】

    成语解释: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林一环《贬妖穴为罪恶隶论》:“庶几黜邪崇正,以为遐迩亲疏之永鉴云尔。”

  •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

    成语解释: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成语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谠言直声【dǎng yán zhí shēng】

    成语解释: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元稹)由校书郎拜左拾遗,不数月,谠言直声动于朝廷。”

  • 董狐直笔【dǒng hú zhí bǐ】

    成语解释: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 谠论侃侃【dǎng lùn kǎn kǎn】

    成语解释: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成语出处:宋·苏舜钦《祭滕子京文》:“往往谏列,谠论侃侃;屡触权要,卒就贬窜。”

  • 谠言嘉论【dǎng yán jiā lùn】

    成语解释: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成语出处:《元史·张孔孙传》:“孔孙素以文学名,且善琴,工画山水竹石,而骑射尤精,及其立朝,谠言嘉论,有可观者,士论服之。”

  • 盗怨主人【dào yuàn zhǔ rén】

    成语解释: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盗憎主人”。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 端人正士【duān rén zhèng shì】

    成语解释:指端庄正直的人。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 恶直丑正【è zhí chǒu zhèng】

    成语解释:使奸邪者改恶从善。亦指嫉害正直的人。

    成语出处: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迁徐州刺吏,百司震肃,饕餮风靡,恶直丑正。”

  • 方正不阿【fāng zhèng bù ē】

    成语解释: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成语出处:《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 刚直不阿【gāng zhí bù ē】

    成语解释: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成语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并一生宦迹,刚直不阿之志,具表奏闻。”

  • 公正廉明【gōng zhèng lián míng】

    成语解释: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成语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爱才如命。”

  • 改恶从善【gǎi è cóng shàn】

    成语解释:再不做坏事,决心做好人。

    成语出处:《飞龙全传》二十一回:“应该隐姓埋名,改恶从善,才是正理。”

  • 刚正不阿【gāng zhèng bù ē】

    成语解释: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成语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 公正不阿【gōng zhèng bù ē】

    成语解释: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成语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 两袖清风【liǎng xiù qīng fēng】

    成语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成语出处: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 欺软怕硬【qī ruǎn pà yìng】

    成语解释: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成语出处: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

  • 清风两袖【qīng fēng liǎng xiù】

    成语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成语出处: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 清廉正直【qīng lián zhèng zhí】

    成语解释: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

    成语出处:《韩非子·奸劫弑臣》:“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溪之下以求生,凶不几矣。”

  • 曲意迎合【qǔ yì yíng hé】

    成语解释: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成语出处: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又有一等巧于钻营,专工窥探上司之性情嗜好,曲意迎合。”

  • 以身殉国【yǐ shēng xùn guó】

    成语解释: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成语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沈文秀传》:“伯宗曰:‘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

  • 朝阳鸣凤【zhāo yáng míng fèng】

    成语解释: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

    成语出处:语出《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 不吐不茹【bù tǔ bù rú】

    成语解释: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成语出处:《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 从容不迫【cóng róng bù pò】

    成语解释: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成语出处:《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 聪明正直【cōng míng zhèng zhí】

    成语解释: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成语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 铁面无私【tiě miàn wú sī】

    成语解释: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我想必得你去做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 盗憎主人【dào zēng zhǔ rén】

    成语解释:主人:物主。盗贼憎恨被他所盗窃的物主。比喻邪恶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五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 公平正直【gōng píng zhèng zhí】

    成语解释:公道平等,不偏袒,不营私。

    成语出处:元·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也只要全大人体面,方才得公平正直万人传。”

  • 理直气壮【lǐ zhí qì zhuàng】

    成语解释: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一:“便捉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 正直无私【zhèng zhí wú sī】

    成语解释: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成语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 大直若屈【dà zhí ruò qū】

    成语解释: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成语出处:《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