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别有滋味【bié yǒu zī wèi】

    成语解释:原意是另有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离愁别恨的滋味,指亡国之痛。后泛指文学艺术的情调、意蕴另有种动人的美感和趣味。

    成语出处:南唐·李煜《乌夜啼》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尽头。”

  • 残膏剩馥【cán gāo shèng fù】

    成语解释:残:剩余;膏:油脂;馥:香气。比喻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

    成语出处:《新唐书·杜甫传赞》:“唐诗人杜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 出神入化【chū shén rù huà】

    成语解释: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 传神阿堵【chuán shén ē dǔ】

    成语解释: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善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才过屈宋【cái guò qū sòng】

    成语解释:屈、宋: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极高。

    成语出处:唐·杜甫《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黄,先生有才过屈宋。”

  • 才华横溢【cái huá héng yì】

    成语解释: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成语出处: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道光26年4月16日》:“温弟时文已才华横溢,长安诸友多称赏之。”

  • 呼之欲出【hū zhī yù chū】

    成语解释:呼:叫,喊。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成语出处:宋·苏轼《郭忠恕画赞序》:“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 辉光日新【huī guāng rì xīn】

    成语解释: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成语出处:《周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 慧业文人【huì yè wén rén】

    成语解释: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

    成语出处:《宋书·谢灵运传》:“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

  • 慧业才人【huì yè cái rén】

    成语解释: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同“慧业文人”。

    成语出处:刘师培《文说》:“别有慧业才人,创造险语,鬼斧默运,奇句自矜。”

  • 击碎唾壶【jī suì tuò hú】

    成语解释:唾壶:古代的痰盂。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 力透纸背【lì tòu zhǐ bèi】

    成语解释: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成语出处: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 奇文共赏【qí wén gòng shǎng】

    成语解释:少见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赏。

    成语出处:晋·陶潜《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巧夺天工【qiǎo duó tiān gōng】

    成语解释: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成语出处: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 调墨弄笔【tiáo mò nòng bǐ】

    成语解释:指玩弄文字技巧。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佚文》:“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cù】

    成语解释:象吃醋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成语出处:《楞严经》卷八:“当横陈时,味同嚼醋。”

  • 文不对题【wén bù duì tí】

    成语解释: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名人和名言》:“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

  • 文房四宝【wén fáng sì bǎo】

    成语解释:俗指笔、墨、纸、砚。

    成语出处:宋·梅尧臣《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

  • 文似其人【wén sì qí rén】

    成语解释:文章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相似。

    成语出处: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谈相》:“文似其人,数公道德文章之蕴,亦自有充积流露者。”

  • 舞词弄札【wǔ cí nòng zhá】

    成语解释:犹言舞文弄墨。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成语出处:唐·刘知畿《史通·曲笔》:“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

  • 舞弄文墨【wǔ nòng wén mò】

    成语解释:①玩弄法律条文,曲解其意。②玩弄文辞;耍笔杆子。亦作“舞文弄墨”。

    成语出处:《隋书·王世充传》:“善敷奏,明习法律,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 引人入胜【yǐn rén rù shèng】

    成语解释: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 一代文宗【yī dài wén zōng】

    成语解释:宗:宗师。一个时代为众人所宗仰的文学家。亦作“当世辞宗”、“一代宗匠”、“一代辞宗”。

    成语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19回:“他两人真是一代文宗。”

  • 字顺文从【zì shùn wén cóng】

    成语解释: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

    成语出处: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序》:“其间独照之匠,若荆川、遵岩、震川,变秦汉为欧曾,易诘屈謷牙为字顺文从。”

  • 表面文章【biǎo miàn wén zhāng】

    成语解释: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成语出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

  • 笔酣墨饱【bǐ hān mò bǎo】

    成语解释: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成语出处:秦牧《艺海拾贝·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节骨眼上,没有真正做到笔酣墨饱,因此,便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了。”

  • 粗通文墨【cū tōng wén mò】

    成语解释: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长安人氏,略知书史,粗通文墨。”

  • 令人神往【lìng rén shén wǎng】

    成语解释:使人很向往。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二十七卷:“今著术湮没,怅望当时蹈海之风,令人神往不已。”

  • 柳絮才高【liǔ xù cái gāo】

    成语解释: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拟?’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 美女簪花【měi nǚ zān huā】

    成语解释:簪:插戴。形容书法娟秀。也比喻诗文清新秀丽。

    成语出处: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常书,如插花美人,舞笑镜台。”

  • 妙手偶得【miào shǒu ǒu dé】

    成语解释: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成语出处:宋·陆游《文章》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 千汇万状【qiān huì wàn zhuàng】

    成语解释:种类纷繁,形态多样。

    成语出处:宋·蔡梦弼《草堂诗话》第一卷:“逮至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汇万状,茹古涵今,无有涯也。”

  • 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

    成语解释: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 下笔如神【xià bǐ rú shén】

    成语解释: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

    成语出处:《旧唐书·陆贽传》:“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