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怅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 shī】

    成语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 禅絮沾泥【chán xū zhān ní】

    成语解释:比喻禅寂之心受到尘世烦恼的沾染。

    成语出处:《花月痕》第四九回:“兰香来无定处,绿蕊去未移时,想你二人禅絮沾泥,当不复悔偷灵药。”

  • 愁潘病沈【chóu pān bìng shěn】

    成语解释:泛指烦恼和疾病。

    成语出处:晋·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南朝·梁·沈约因病而瘦减腰围。

  • 多愁善感【duō chóu shàn gǎn】

    成语解释: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成语出处: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 好肉剜疮【hǎo ròu wān chuāng】

    成语解释:比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成语出处:《续传灯录》:“说佛说祖,正如好肉剜疮;举古举今,犹若残羹馊饭。”

  • 恨之入骨【hèn zhī rù gǔ】

    成语解释:形容痛恨到极点。

    成语出处:《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 灰身灭智【huī shēn miè zhì】

    成语解释: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成语出处: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 灰身泯智【huī shēn mǐn zhì】

    成语解释: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成语出处:明·智旭《教观纲宗》:“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盘。”

  • 嫉恶如仇【jí è rú chóu】

    成语解释: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

    成语出处: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蔡木龛》:“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

  • 六根清净【liù gēn qīng jìng】

    成语解释: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成语出处: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 气急败坏【qì jí bài huài】

    成语解释: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荒张或恼怒。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水军头领棹船接济军马,陆续过渡,只见一个人气急败坏跑将来。”

  • 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ué】

    成语解释:恶:厌恶;痛: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 无事生非【wú shì shēng fēi】

    成语解释: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8回:“有不安本分的强盗,有无事生非的强盗。”

  • 闲愁万种【xián chóu wàn zhǒng】

    成语解释:闲愁: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极多。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

    成语出处: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真乃是消磨了闲愁万种。”

  • 心烦意乱【xīn fán yì luàn】

    成语解释:意:心思。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

    成语出处:《楚辞·卜居》:“心烦意乱,不知所从。”

  • 心急火燎【xīn jí huǒ liǎo】

    成语解释: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成语出处:清 吴璿《飞龙全传》:“那管院的太监,心燎意急,一筹莫展。”

  • 心急如焚【xīn jí rú fén】

    成语解释: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 心烦虑乱【xīn fán lǜ luàn】

    成语解释: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同“心烦意乱”。

    成语出处:汉·蔡邕《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臣是以宵寝晨兴,叩膺增叹,心烦虑乱,喘呼息吸。”

  • 冤家路窄【yuān jiā lù zhǎi】

    成语解释:仇敌相逢在窄路上。指仇人或不愿意见面的人偏偏相遇。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一命讨了一命。”

  • 不胜其烦【bù shèng qí fán】

    成语解释: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成语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

  • 不屑一顾【bù xiè yī gù】

    成语解释: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成语出处:明·方孝儒《送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 鄙夷不屑【bǐ yí bù xiè】

    成语解释:指轻视;看不起。

    成语出处:叶圣陶《倪焕之》九:“难得笑的平板的脸上却浮着鄙夷不屑的笑意。”

  • 六根清静【liù gēn qīng jìng】

    成语解释: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成语出处:《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静。”

  • 听其自然【tīng qí zì rán】

    成语解释:听:任凭。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王玉辉也不懊悔,听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书。”

  • 熏风解愠【xūn fēng jiě yùn】

    成语解释: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成语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 咬牙切齿【yǎo yá qiè chǐ】

    成语解释: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

    成语出处: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諕的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 自贻伊戚【zì yí yī qī】

    成语解释: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烦恼,自招忧患。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

  • 自寻烦恼【zì xún fán nǎo】

    成语解释:自找的烦闷苦恼。意思是,本来不该有烦闷苦恼。

    成语出处:巴金《家》六:“他不能够说服她们,他又何必自寻烦恼,浪费精力呢?”

  • 自诒伊戚【zì yí yī qī】

    成语解释: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左传·宣公二年》:“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 达观知命【dá guān zhī mìng】

    成语解释: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

    成语出处:茅盾《幻灭》十四:“达观知命的思想,暂时引渡静离开了苦闷的荆棘。天快亮时,她也沉沉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