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哀而不伤【āi ér bù shāng】

    成语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成语出处:《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唉声叹气【āi shēng tàn qì】

    成语解释: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终日价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

    成语解释: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然,失色貌”

  • 黯然神伤【àn rán shén shāng】

    成语解释: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女更黯然神伤,泫然流涕。”

  • 勃然大怒【bó rán dà nù】

    成语解释: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成语出处: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

    成语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成语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 悲痛欲绝【bēi tòng yù jué】

    成语解释: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 怅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 shī】

    成语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 捶胸顿足【chuí xiōng dùn zú】

    成语解释:捶:敲打;顿:跺。敲胸口,跺双脚。形容非常懊丧,或非常悲痛。

    成语出处: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我衷肠,除告天,奈天高,又不知,只落的捶胸顿足空流泪。”

  • 愁山闷海【chóu shān mèn hǎi】

    成语解释: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 愁云惨淡【chóu yún cǎn dàn】

    成语解释:惨淡:暗淡。原指阴沉沉的云层遮得天色暗淡无光。也用以形容使人感到忧愁、压抑的景象或气氛。

    成语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大发雷霆【dà fā léi tíng】

    成语解释:霆:呼雷,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 胆小怕事【dǎn xiǎo pà shì】

    成语解释: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9回:“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

  • 独坐愁城【dú zuò chóu chéng】

    成语解释:愁:忧愁。独自坐在忧愁的城中。比喻独自为忧愁所包围。

    成语出处:汉·李陵《答苏武书》:“身之穷困,独坐愁苦。”

  • 多愁善感【duō chóu shàn gǎn】

    成语解释: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成语出处: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 胆颤心惊【dǎn chàn xīn jīng】

    成语解释: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成语出处: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 额蹙心痛【é cù xīn tòng】

    成语解释:极度忧愁伤心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天放道人《〈四声猿〉序》:“《渔阳》意气,泉路难灰,世人假慈悲学大菩萨,而勤王断国之徒,多在涂脂调粉之辈,此文长所为额蹙心痛者乎。”

  • 愤愤不平【fèn fèn bù píng】

    成语解释: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 拂袖而去【fú xiù ér qù】

    成语解释: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袖而去。”

  • 顾虑重重【gù lǜ chóng chóng】

    成语解释:重重: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的顾虑。形容顾虑极多,难于放手行事。

    成语出处:孙犁《文事琐谈》:“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

  • 灰心丧气【huī xīn sàng qì】

    成语解释: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成语出处:明·吕坤《呻吟语·下·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 魂不附体【hún bù fù tǐ】

    成语解释:附:依附。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成语出处:元·乔梦符《金钱记》第一折:“使小生魂不附体。”

  • 火冒三丈【huǒ mào sān zhàng】

    成语解释:形容愤怒到极点。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 疾恶如仇【jí è rú chóu】

    成语解释: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

    成语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 惊魂未定【jīng hún wèi dìng】

    成语解释: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成语出处:宋·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 惊恐万状【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成语解释: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壮而莫支。”

  • 慷慨悲歌【kāng kǎi bēi gē】

    成语解释: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 乐极生悲【lè jí shēng bēi】

    成语解释: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成语出处:《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 恼羞成怒【nǎo xiū chéng nù】

    成语解释: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

  •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

    成语解释: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 怒发冲冠【nù fà chōng guān】

    成语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成语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怒火中烧【nù huǒ zhōng shāo】

    成语解释:怒气象火一样在心中燃烧。形容怀着极大的愤怒。

    成语出处: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 怒气冲天【nù qì chōng tiān】

    成语解释:怒气部上天空。形容愤怒到极点。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和他有甚恩情相顾恋,待不沙又怕背了这恩人面,只落的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 怒形于色【nù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 排忧解难【pái yōu jiě nán】

    成语解释:排除忧愁,解除困难。

    成语出处: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