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哀梨蒸食【āi lí zhēng shí】

    成语解释: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 哀莫大于心死【āi mò dà yú xīn sǐ】

    成语解释: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成语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哀丝豪竹【āi sī háo zhú】

    成语解释:丝、竹:弦乐、管乐的通称;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

    成语出处: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

    成语解释: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成语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 哀而不伤【āi ér bù shāng】

    成语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成语出处:《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唉声叹气【āi shēng tàn qì】

    成语解释: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终日价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哀鸿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

    成语解释: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挨家挨户【āi jiā āi hù】

    成语解释:一家一户,户户不漏。挨,依次,顺次。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自从他作了副里长,随着白巡长挨家挨户地收铜铁,他的美誉便降落了许多。”

  • 哀毁骨立【āi huǐ gǔ lì】

    成语解释: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架。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成语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 爱毛反裘【ài máo fǎn qiú】

    成语解释: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成语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

  • 爱民如子【ài mín rú zǐ】

    成语解释: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子,庶民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 爱不忍释【ài bù rěn shì】

    成语解释:对所喜欢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 爱才若渴【ài cái ruò kě】

    成语解释: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成语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 爱财如命【ài cái rú mìng】

    成语解释: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形容极端吝啬。

    成语出处: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四回:“我想近来世界,不管什么英雄,什么豪杰,都是爱财如命,何况吃官司的,少不免要和那些狼官鼠吏交手,这更没钱不行了。”

  • 安民告示【ān mín gào shì】

    成语解释:安定人心的布告。现也指把要商量的或要办的事情预先通知大家。

    成语出处:清·金念劬《避兵十日记》:“嘱两县速出安民告示,谕令店铺照常开张。”

  • 安内攘外【ān nèi rǎng wài】

    成语解释: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成语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 安贫乐道【ān pín lè dào】

    成语解释: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成语出处:《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 安家立业【ān jiā lì yè】

    成语解释: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成语出处:梁斌《漫谈的创作(代序)》:“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

  • 安家落户【ān jiā luò hù】

    成语解释: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

    成语出处:丁玲《杜晚香》:“我们决心在这里安家落户。”

  •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

    成语解释: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成语出处:《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 安然无事【ān rán wú shì】

    成语解释:犹言平安无事。

    成语出处:《野叟曝言》第三十二回:“四嫂不来聒噪,耳根清净,倒也安然无事,除非把你两家合成一家,我一个人就好照顾了。”

  • 安然无恙【ān rán wú yàng】

    成语解释: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 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g qiān】

    成语解释: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成语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 安如磐石【ān rú pán shí】

    成语解释:磐石:大石头。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

    成语出处:《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 安如泰山【ān rú tài shān】

    成语解释: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 安闲自在【ān xián zì zài】

    成语解释:安静清闲,自由自在。形容清闲无事。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预约·早晚礼仪》:“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 安营扎寨【ān yíng zhā zhài】

    成语解释:安、扎:建立,安置;寨:防守用的栅栏。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二折:“这周瑜匹夫,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其意非小。”

  • 鞍马劳顿【ān mǎ láo dùn】

    成语解释: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兴儿,我一路上鞍马劳顿,我权且歇息。”

  • 安于现状【ān yú xiàn zhuàng】

    成语解释: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成语出处:王朝闻《论凤姐》第11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

  • 鞍前马后【ān qián mǎ hòu】

    成语解释: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成语出处:王树元《杜鹃山》第五场:“鞍前马后跟你跑,出生入死为你干。”

  • 挨门挨户【āi mén āi hù】

    成语解释:挨:按照顺序。按照住户的顺序一家也不漏。同“挨门逐户”。

    成语出处: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六章二:“她心生一计,挨门挨户问人家要不要水。”

  • 矮子观场【ǎi zǐ guān cháng】

    成语解释: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成语出处:明·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全心即佛,全佛即人,直是饥人见饭;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何殊矮子观场。”

  • 岸然道貌【àn rán dào mào】

    成语解释:指严肃的神态。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 八字没一撇【bā zì méi yī piě】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成语出处:《通俗常言疏证》卷三: “《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 拔刀相助【bá dāo xiāng zhù】

    成语解释:旧小说中多指打抱不平。

    成语出处: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