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懊悔无及【ào huǐ wú jí】

    成语解释:后悔已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 百弊丛生【bǎi bì cóng shēng】

    成语解释:百:形容多;弊:弊端,害处。各种弊害都产生出来了。

    成语出处:梁启超《政治学学理摭言》:“则以智慧程度未达于大多数,而欲幸福之程度进于大多数,未有不百弊丛生,而贻反对之徒以口实者也。”

  • 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

    成语解释: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编》第四回:“到这时候,我仿佛大彻大悟了不是?”

  • 大错特错【dà cuò tè cuò】

    成语解释:完全错了。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如今想来,真是大错特错!”

  • 大谬不然【dà miù bù rán】

    成语解释: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

  • 东差西误【dōng chà xī wù】

    成语解释:指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池、错误。形容办事不得力。

    成语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原约一到任所差人进京图干此事,谁知所去的,多不得力。我这里好不盼望,不甫能勾回个信来,定是东差西误的。”

  • 翻然悔悟【fān rán huǐ wù】

    成语解释:悔:悔恨;悟:觉悟。很快地醒悟过来。形容转变得很快。指思想完全转变,彻底醒悟。

    成语出处:唐·韩愈《与陈给事书》:“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

    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幡然悔悟【fān rán huǐ wù】

    成语解释: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

    成语出处: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八回:“话说谭绍洸听得冯云山这番议论,已幡然悔悟。”

  • 改过自新【gǎi guò zì xīn】

    成语解释:自新:自觉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成语出处:《史记·孝文本纪》:“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 后悔无及【hòu huǐ wú jí】

    成语解释: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左传·哀公六年》:“既成谋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

  • 悔过自新【huǐ guò zì xīn】

    成语解释:悔:悔改;过:错误;自新:使自己重新做人。悔恨以前的过失,决心重新作人。

    成语出处:《史记·吴王濞列传》:“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新唐书·冯元常传》:“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而缚。”

  • 悔恨交加【huǐ hèn jiāo jiā】

    成语解释:交加:一起袭来,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既后悔又怨恨。形容非常懊悔痛心。

    成语出处:

  • 后悔莫及【hòu huǐ mò jí】

    成语解释:后悔:事后的懊悔。指事后的懊悔也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反水不收,后悔不及。”

  • 何必当初【hé bì dāng chū】

    成语解释:表示后悔过去的作为。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 嗟悔无及【jiē huǐ wú jí】

    成语解释:叹息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尚书·盘庚上》:“汝悔身何及。”

  • 今是昨非【jīn shì zuó fēi】

    成语解释: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成语出处:晋·陶潜《归去来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忙中有失【máng zhōng yǒu shī】

    成语解释:匆忙当中难免有失误。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这是他忙中有失,也是命中造定,归咎何人?”

  • 谬妄无稽【miù wàng wú jī】

    成语解释:指极端错误,毫无根据。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葬地论》:“今之言相地卜兆者,皆叔季觊之私,谬妄无稽之论也。”

  • 谬以千里【miù yǐ qiān lǐ】

    成语解释:指错误荒谬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反对者们以为他真相信读经可以救国,真是‘谬以千里’了!”

  • 拍案惊奇【pāi àn jīng qí】

    成语解释: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

    成语出处: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 千虑一失【qiān lǜ yī shī】

    成语解释:失:错误。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 前车之鉴【qián chē zhī jiàn】

    成语解释: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成语出处:《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 噬脐何及【shì qí hé jí】

    成语解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成语出处:《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脐),其及图之乎?”

  • 噬脐莫及【shì qí mò jí】

    成语解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成语出处:《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脐),其及图之乎?”

  • 三差五错【sān chā wǔ cuò】

    成语解释: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成语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22回:“要有什么三差五错,那事情就难说了!”

  • 噬脐无及【shì qí wú jí】

    成语解释:自咬腹脐够不着。比喻后悔不及。亦作“噬脐莫及”。

    成语出处:唐·高彦休《唐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一失其机,噬脐无及。”

  • 饰非遂过【shì fēi suí guò】

    成语解释:粉饰错误,养成过失。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审应》:“公子食我之辨,适足以饰非遂过。”

  • 死不改悔【sǐ bù gǎi huǐ】

    成语解释: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坚持错误。

    成语出处: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少数极顽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

  • 痛改前非【tòng gǎi qián fēi】

    成语解释: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痴公子很使噪脾钱》:“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 痛心疾首【tòng xīn jí shǒu】

    成语解释: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

  • 痛定思痛【tòng dìng sī tòng】

    成语解释: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成语出处: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成语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闻过则喜【wén guò zé xǐ】

    成语解释: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 误入歧途【wù rù qí tú】

    成语解释: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可日渐精进,不致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