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百战百胜【bǎi zhàn bǎi shèng】

    成语解释: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成语出处:《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 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

    成语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 残兵败将【cán bīng bài jiàng】

    成语解释:战败了的部队。

    成语出处:明·邵璨《香囊记·败兀》:“我如今连被岳家军杀败,收聚些残兵败将,济不得事,目下就要拔营回去如何?”

  • 惨不忍睹【cǎn bù rěn dǔ】

    成语解释:睹:看。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

    成语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 唇枪舌剑【chún qiāng shé jiàn】

    成语解释: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 大刀阔斧【dà dāo kuò fǔ】

    成语解释: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八回:“当下催军劫寨,大刀阔斧,杀将进去。”

  • 大获全胜【dà huò quán shèng】

    成语解释: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唐兵被梁家杀得七零八落,走得快的,逃了性命,略迟慢些,就成沙场之鬼……梁家大获全胜。”

  • 单枪匹马【dān qiāng pí mǎ】

    成语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成语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 刀光剑影【dāo guāng jiàn yǐng】

    成语解释: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成语出处: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 刀山火海【dāo shān huǒ hǎi】

    成语解释: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成语出处: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 丢卒保车【diū zú bǎo jū】

    成语解释:本是象棋术语。后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成语出处:京剧《龙江颂》第一场:“为了堵江救旱,我们是会损失一些,这照我们下棋的说法,就叫做‘丢卒保车’。”

  • 短兵相接【duǎn bīng xiāng jiē】

    成语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 烽火连天【fēng huǒ lián tiān】

    成语解释:形容战火遍及各地。

    成语出处: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

  • 孤军奋战【gū jūn fèn zhàn】

    成语解释: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成语出处:《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 孤军深入【gū jūn shēn rù】

    成语解释: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到敌作战区。

    成语出处:《周书·贺若敦传》:“瑱等以敦孤军深入,规欲取之。”

  • 荷枪实弹【hé qiāng shí dàn】

    成语解释:荷:扛。扛着枪,上了子弹。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

    成语出处: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冲要的马路和街道忽然密布了荷枪实弹的武装岗位。”

  • 横扫千军【héng sǎo qiān jūn】

    成语解释:横扫:扫荡、扫除。把大量敌军象扫地似地一阵子扫除掉。

    成语出处:唐·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 欢欣鼓舞【huān xīn gǔ wǔ】

    成语解释: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成语出处:宋·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自公始至,释其重荷……是故莫不欢欣鼓舞之至。”

  • 坚贞不屈【jiān zhēn bù qū】

    成语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成语出处:《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后汉书·王龚传》:“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 剑拔弩张【jiàn bá nǔ zhāng】

    成语解释: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成语出处: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法如龙威虎振,剑拔驽张。”

  •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è】

    成语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决一死战【jué yī sǐ zhàn】

    成语解释:对敌人拼死决战。

    成语出处:《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 军令如山【jūn lìng rú shān】

    成语解释: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 克敌制胜【kè dí zhì shèng】

    成语解释: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成语出处:《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 口蜜腹剑【kǒu mì fù jiàn】

    成语解释: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溃不成军【kuì bù chéng jūn】

    成语解释: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败。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 两败俱伤【liǎng bài jù shāng】

    成语解释: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成语出处:《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 料敌制胜【liào dí zhì shèng】

    成语解释: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成语出处:汉·扬雄《赵充国颂》:“料敌制胜,威谋靡亢,遂克古戎,还师于京。”

  • 临阵磨枪【lín zhèn mó qiāng】

    成语解释: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临阵脱逃【lín zhèn tuō táo】

    成语解释: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 ,不是半途溃散,便是临阵脱逃,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 南征北战【nán zhēng běi zhàn】

    成语解释: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 能征惯战【néng zhēng guàn zhàn】

    成语解释: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 牛刀小试【niú dāo xiǎo shì】

    成语解释: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

    成语出处: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 炮火连天【pào huǒ lián tiān】

    成语解释: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 旗鼓相当【qí gǔ xiāng dāng】

    成语解释: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成语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