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勃然大怒【bó rán dà nù】

    成语解释: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成语出处: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 捶床捣枕【chuí chuáng dǎo zhěn】

    成语解释:形容辗转难以入睡。

    成语出处:《捉鬼传》第七回:“风流鬼无奈……这一晚捶床捣枕,翻来翻去,如何睡得着。”

  • 大发雷霆【dà fā léi tíng】

    成语解释:霆:呼雷,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 愤愤不平【fèn fèn bù píng】

    成语解释: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

  • 忿然作色【fèn rán zuò sè】

    成语解释:由于愤怒而变了脸色。

    成语出处:《孙膑兵法·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

  • 锋芒所向【fēng máng suǒ xiàng】

    成语解释:向:指向。指斗争中矛头所指的地方。

    成语出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 火冒三丈【huǒ mào sān zhàng】

    成语解释:形容愤怒到极点。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 激忿填膺【jī fèn tián yīng】

    成语解释:膺:胸。强烈的忿怒填满胸中。形容气愤已极。

    成语出处:明·陶宗仪《辍耕录》:“顾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学,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焕乎贤者之业。”

  • 金刚努目【jīn gāng nǔ mù】

    成语解释: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 老羞成怒【lǎo xiū chéng nù】

    成语解释: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

  • 老鼠过街【lǎo shǔ guò jiē】

    成语解释: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亦作“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成语出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 雷霆之怒【léi tíng wàn j】

    成语解释: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 毛发倒竖【máo fā dǎo shù】

    成语解释: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0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牙嚼舌,满口流血。”

  • 恼羞成怒【nǎo xiū chéng nù】

    成语解释: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

  •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

    成语解释: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 怒发冲冠【nù fà chōng guān】

    成语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成语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怒火中烧【nù huǒ zhōng shāo】

    成语解释:怒气象火一样在心中燃烧。形容怀着极大的愤怒。

    成语出处: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 怒目而视【nù mù ér shì】

    成语解释: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 怒目切齿【nù mù qiè chǐ】

    成语解释:怒目:怒视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形容极其愤恨。

    成语出处:晋·刘伶《酒德颂》:“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衿,怒目切齿。”

  • 怒气冲天【nù qì chōng tiān】

    成语解释:怒气部上天空。形容愤怒到极点。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和他有甚恩情相顾恋,待不沙又怕背了这恩人面,只落的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 怒形于色【nù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 怒火冲天【nù huǒ chōng tiān】

    成语解释:形容愤怒之极,无法抑制。

    成语出处: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程娘子]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冲向狗子拚命,却被狗子一把抓住。”

  • 怒气冲冲【nù qì chōng chōng】

    成语解释:盛怒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 七窍生烟【qī qiào shēng yān】

    成语解释:七窍:口和两眼、两耳、两鼻孔。气愤得好象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形容气愤到极点。

    成语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回:“说罢,悻悻然转出来。把邓氏气得七窍生烟,觉得脑中一涌,喉里作动,旋吐出鲜血来。”

  • 气冲牛斗【qì chōng niú dǒu】

    成语解释: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成语出处: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真节报君仇。”

  • 千夫所指【qiān fū suǒ zhǐ】

    成语解释: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成语出处:《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 迁怒于人【qiān nù yú rén】

    成语解释: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 气冲斗牛【qì chōng dǒu niú】

    成语解释: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成语出处: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 气愤填膺【qì fèn tián yīng】

    成语解释:膺:胸。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亦作“愤气填膺”、“愤气填胸”、“激愤填膺”。

    成语出处:

  • 忍无可忍【rěn wú kě rěn】

    成语解释: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四回:“果然那些学生忍无可忍,闹出全班散学的事来了。”

  • 室怒市色【shì nù shì sè】

    成语解释: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脸色。指在家里受气,到外边迁怒于人。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 握拳透爪【wò quán tòu zhǎo】

    成语解释:爪:指甲。紧握拳头,指甲穿过掌心。形容愤慨到极点。

    成语出处:唐·郑綮《开天传言记》:“棺配而肌肉如生,握拳不开,爪透手背,远近惊异。”

  • 无名孽火【wú míng niè huǒ】

    成语解释: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

  • 义愤填膺【yì fèn tián yīng】

    成语解释: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成语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珏斋不禁义愤填膺,自己办了个长电奏,力请宣战。”

  • 义形于色【yì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成语出处:《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