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暗渡陈仓【àn dù chén cāng】

    成语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 按捺不住【àn nà bù zhù】

    成语解释: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宣……按捺不住,一时冒范天条。”

  • 百战百胜【bǎi zhàn bǎi shèng】

    成语解释: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成语出处:《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 百战不殆【bǎi zhàn bù dài】

    成语解释: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成语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

    成语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 城下之盟【chéng xià zhī méng】

    成语解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成语出处:《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 乘虚而入【chéng xū ér rù】

    成语解释:乘:趁。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

    成语出处:《去笈七签》卷一二0:“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 出谋划策【chū móu huà cè】

    成语解释: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汝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出奇画策,无非因人成事。”

  • 打草惊蛇【dǎ cǎo jīng shé】

    成语解释: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成语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 刀光剑影【dāo guāng jiàn yǐng】

    成语解释: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成语出处: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

    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

    成语解释: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成语出处:《魏书·崔浩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 攻其不备【gōng qí bù bèi】

    成语解释: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成语出处:《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攻无不克【gōng wú bù kè】

    成语解释: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 孤军奋战【gū jūn fèn zhàn】

    成语解释: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成语出处:《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 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语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 胡服骑射【hú fú qí shè】

    成语解释: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成语出处:《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 坚壁清野【jiān bì qīng yiě】

    成语解释: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 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

    成语解释: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决胜千里【jué shèng qiān lǐ】

    成语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成语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 决一死战【jué yī sǐ zhàn】

    成语解释:对敌人拼死决战。

    成语出处:《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 老马识途【lǎo mǎ shí tú】

    成语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屡战屡败【lǚ zhàn lǜ bài】

    成语解释: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成语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 南征北战【nán zhēng běi zhàn】

    成语解释: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 炮火连天【pào huǒ lián tiān】

    成语解释: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 枪林弹雨【qiāng lín dàn yǔ】

    成语解释: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成语出处:清 孙雨林《皖江血》:“此时人心一半改,结局真难测。且画策,枪林弹雨,木坏山颓,江城付劫灰。”

  • 杀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g rén】

    成语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身强力壮【shēn qiáng lì zhuàng】

    成语解释:形容身体强壮有力。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全凭着手疾眼快,必须要身强力壮。”

  • 神出鬼没【shén chū guǐ mò】

    成语解释: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成语出处:《淮南子·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 声东击西【shēng dōng jī xī】

    成语解释: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成语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 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

    成语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速战速决【sù zhàn sù jué】

    成语解释: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 偷生 五十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决的希望。”

  • 同心协力【tóng xīn xié lì】

    成语解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 突然袭击【tū rán xí jī】

    成语解释:原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现多比喻突然加于别人的行动使人感到意外而难应付。

    成语出处: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这个突然袭击使大林大感狼狈,面红着。”

  •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ě】

    成语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