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知所云【bù zhī suǒ yún】

    成语解释: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 词不达意【cí bù dá yì】

    成语解释: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成语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 大辩不言【dà biàn bù yán】

    成语解释: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 对答如流【duì dá rú liú】

    成语解释:对答:回答。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成语出处:《北史·李孝伯传》:“风容闲雅,应答如流。”

  •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

    成语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成语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 斗唇合舌【dòu chún hé shé】

    成语解释: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

    成语出处: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而更学斗唇合舌。”

  • 含糊其辞【hán hú qí cí】

    成语解释: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成语出处: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 结结巴巴【jiē jiē bā bā】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不流利。也比喻凑合,勉强。

    成语出处:老舍《骆驼祥子》十三:“结结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说了一遍,虽然费力,可是说的不算不完全。”

  • 津津乐道【jīn jīn lè dào】

    成语解释: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成语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七回:“这位莱恩女杰,他才学固然卓越,但他也只从口讲指画入手,每遇乡愚,津津乐道。”

  • 口若悬河【kǒu ruò xuán hé】

    成语解释: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 口齿伶俐【kǒu chǐ líng lì】

    成语解释: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

  • 能言善辩【néng yán shàn biàn】

    成语解释:能:善于。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恰才灵壁之战,项王遣使征布会,布与龙且有隙,称病不赴,若得能言巧辩之士,说他归降,纵项王驰还……破项王必矣。”

  • 能说惯道【néng shuō guàn dào】

    成语解释:形容人口才好,很会讲话。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 期期艾艾【qī qī ài ài】

    成语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成语出处:《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 三寸不烂之舌【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成语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成语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天花乱坠【tiān huā luàn zhuì】

    成语解释: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成语出处:《心地观经·序品》:“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

  • 吞吞吐吐【tūn tūn tǔ tǔ】

    成语解释: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 娓娓动听【wěi wěi dòng tīng】

    成语解释: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成语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语来对答,倒也说得清脆悠扬,娓娓动听。”

  • 瓮声瓮气【wèng shēng wèng qì】

    成语解释:形容声音粗大低沉。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早听见门里看家的狗,瓮声瓮气如恶豹一般顿着链子咬起来。”

  • 引人入胜【yǐn rén rù shèng】

    成语解释: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着胜地。”

  • 支支吾吾【zhī zhī wú wú】

    成语解释: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亦作“支支梧梧”。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 支支梧梧【zhī zhī wú wú】

    成语解释: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同“支支吾吾”。

    成语出处:鲁迅《故事新编·奔月》:“[后羿]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搔着头皮,支支梧梧地说——‘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 搬唇弄舌【bān chún nòng shé】

    成语解释:①挑拨是非。②卖弄口才。

    成语出处:①明·徐某《杀狗记·看书苦谏》:“搬唇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轻信。”②许地山《海角底孤星》:“你们念书人底能干只会在女人面前搬唇弄舌罢。”

  • 出口成章【chū kǒu chéng zhāng】

    成语解释: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 谈笑风生【tán xiào fēng shēng】

    成语解释: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念奴娇·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 语无伦次【yǔ wú lún cì】

    成语解释: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成语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引《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

  • 以辞取人【yǐ cí qǔ rén】

    成语解释: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同“以言取人”。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 辩口利辞【biàn kǒu lì cí】

    成语解释:指善辩的口才,犀利的言辞。形容能言善辩。

    成语出处:《后汉书·班昭传》:“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 妙语连珠【miào yǔ lián zhū】

    成语解释: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常常使众人大饱耳福。”

  • 闪烁其词【shǎn shuò qí cí】

    成语解释: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 滔滔不绝【tāo tāo bù jué】

    成语解释: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成语出处: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 含含糊糊【hán hán hū hū】

    成语解释:含混不清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老太太与凤姐姐方才说话含含糊糊,不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