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白云苍狗【bái yún cāng gǒu】

    成语解释: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成语出处: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 拨云见日【bō yún jiàn rì】

    成语解释: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成语出处:《晋书·乐广传》:“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 波谲云诡【bō jué yún guǐ】

    成语解释:谲:诡:怪异,变化。好象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构造就象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成语出处:汉·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摧而成观。”

  • 不知不觉【bù zhī bù jué】

    成语解释: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成语出处: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

  • 不知所云【bù zhī suǒ yún】

    成语解释: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 嘲风弄月【cháo fēng nòng yuè】

    成语解释: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 风虎云龙【fēng hǔ yún lóng】

    成语解释: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成语出处:《周易·乾》:“云从龙,风从虎。”

  • 风起云涌【fēng qǐ yún yǒng】

    成语解释: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

    成语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 风云变幻【fēng yún bià huàn】

    成语解释:象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成语出处:南朝·梁·庾信《入彭城馆》诗:“年代殊之民俗,风云更盛衰。”

  • 风云变态【fēng yún biàn tài】

    成语解释:变态:改变常态。风云改变常态。形容诗文变化多姿。

    成语出处: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 风云际会【fēng yún jì huì】

    成语解释:风云:比喻难得的机会;际会: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成语出处:《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汉·王充《论衡·偶会》:“良辅超拔于际会。”

  • 风云突变【fēng yún tū biàn】

    成语解释: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成语出处:毛泽东《清平乐 蒋桂战争》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 风云之志【fēng yún zhī zhì】

    成语解释:像风云那样雄大高远的志向。

    成语出处:北周·庚信《周兖州剌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始游庠塾,不无儒者之荣;或见兵书,遂有风云之志。”

  • 浮云朝露【fú yún zhāo lù】

    成语解释: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成语出处:《周书·萧大圜传》:“人生若浮云朝露,宁俟长绳第景,实不愿之。”

  • 浮云富贵【fú yún fù guì】

    成语解释:浮云:飘浮的云彩。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风轻云淡【fēng qīng yún dàn】

    成语解释: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同“风轻云净”、“云淡风轻”。

    成语出处:元·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出:“元定下的夫妻怎断,咱茶浓酒酣,趁着风轻云淡,省得着我倚门终日盼停骖。”

  • 干云蔽日【gān yún bì rì】

    成语解释: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高大。

    成语出处:《后汉书·丁鸿传》:“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

  • 高步云衢【gāo bù yún qú】

    成语解释: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成语出处:《晋书·郤诜传论》:“郤诜工韫价州里,褎然应召,对扬天问,高步云衢,求之前哲,亦足称矣。”

  • 高唱入云【gāo chàng rù yún】

    成语解释:原形容歌声嘹亮,直上云霄,后也形容一种论调或消息社会上传说很盛。

    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一:“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

  • 孤云野鹤【gū yún yě hè】

    成语解释:旧指闲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

    成语出处:唐·刘方平《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 观者如云【guān zhě rú yún】

    成语解释:观看的人就象行云一样密集。形容围看的人非常多。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言适为项王相召饮酒,欲醉方返。溪滨观者如云。”

  • 过眼烟云【guò yǎn yān yún】

    成语解释: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成语出处: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 黑云压城城欲摧【hēi yún yā chéng chéng yù cuī】

    成语解释:摧:毁坏。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好象要把城墙压塌似的。比喻恶势力一时嚣张造成的紧张局面。

    成语出处: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烘云托月【hōng yún tuō yuè】

    成语解释: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主体。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金圣叹批:“而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 九霄云外【jiǔ xiāo yún wài】

    成语解释: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 开云见日【kāi yún jiàn rì】

    成语解释: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成语出处:《后汉书·袁绍传》:“旷若开云见日,何喜如之!”

  • 凌云之志【líng yún zhī zhì】

    成语解释: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成语出处:《汉书·扬雄传》:“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凌)云之志。”

  • 判若云泥【pàn ruò yún ní】

    成语解释:高低差别就象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

    成语出处:唐·杜甫《送韦书记赴西安》诗:“夫子歘通贵,云泥相望悬。”

  • 平步青云【píng bù qīng yún】

    成语解释:平:平稳;步:行走;青云:高空。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成语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 破壁飞去【pò bì fēi qù】

    成语解释: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壁上画龙,点上眼睛后龙即飞云。比喻人突然有钱有势或官职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成语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因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 千岩竞秀【qiān yán jìng xiù】

    成语解释:岩:山崖;竞:竞赛。重山叠岭的风景好象互相比美。形容山景秀丽。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 青云直上【qīng yún zhí shàng】

    成语解释:青云:指青天;直上:直线上升。指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

    成语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

  • 人云亦云【rén yún yì yún】

    成语解释: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成语出处: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 身外之物【shēn wài zhī wù】

    成语解释: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成语出处:元·蒋子正《山房随笔》引刘改之(过)诗:“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候。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酒伴风流。”

  • 耸入云霄【sǒng rù yún xiāo】

    成语解释: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

    成语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