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痴男怨女【chī nán yuàn nǚ】

    成语解释:旧指爱恋极深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的男女。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 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

    成语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成语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顶天立地【dǐng tiān lì dì】

    成语解释: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成语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安吉州道场无庵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更来这里觅个甚么?”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 断袖之癖【duàn xiù zhī pǐ】

    成语解释:指男子搞同性恋的丑恶行径。

    成语出处:《汉书·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 弟男子侄【dì nán zǐ zhí】

    成语解释:泛指晚辈男子。

    成语出处:清翟灏《通俗编·伦常》:“《元典章》有‘新附军人、弟男子侄结连恶少为害’,四字始见。”

  • 风流倜傥【fēng liú tì tǎng】

    成语解释:风流: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倜傥:卓异,洒脱不拘。形容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的拘束。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这边北院里同居的,也是个京官,姓车,号文琴,是刑部里的一个实缺主事,却忘了他在那一司了。为人甚是风流倜傥。”

  • 鹤立鸡群【hè lì jī qún】

    成语解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成语出处: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 红男绿女【hóng nán lǜ nǚ】

    成语解释:指穿着各种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

    成语出处:清 舒位《修箫谱传奇》:“红男绿女,到如今野草荒田。”

  • 君子好逑【jūn zǐ hào qiú】

    成语解释:逑,通“仇”。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成语出处:语出《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间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 男耕女织【nán gēng nǚ zhī】

    成语解释: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

    成语出处:明·赵弼《青城隐者记》:“女织男耕,桑麻满圃。”

  • 男欢女爱【nán huān nǚ ài】

    成语解释:男女亲昵欢爱之词。

    成语出处:晋·陆机《塘上行》:“男懽智倾愚,女爱衰避妍。”

  • 男尊女卑【nán zūn nǚ bēi】

    成语解释: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这是重男轻女的不平等封建礼教。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虽不曾夫贵妻荣,我只知是男尊女卑。”

  • 男女老少【nán nǚ lǎo shào】

    成语解释:泛指所有的人。

    成语出处:光未然《黄河大合唱·黄水谣》:“麦苗肥,稻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 男女有别【nán nǚ yǒu bié】

    成语解释:男女之间有严格区别。旧时用以强调应严守封建礼教。

    成语出处:《礼记·效特性》:“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

  • 男大当婚【nán dà dāng hūn】

    成语解释:指男子万年后必须娶妻。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乃别有男不婚,女不嫁之谒云:‘男大须婚,女长须嫁。’”

  • 男大须婚【nán dà xū hūn】

    成语解释:男子长大成年后总要娶亲成家。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侍郎杨杰居士》:“……忽大悟,乃别‘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书以寄衣,衣称善。”

  • 女大须嫁【nǚ dà xū jià】

    成语解释:指女子成年后须及时出嫁。同“女长须嫁”。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

  • 气宇轩昂【qì yǔ xuān áng】

    成语解释: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 人面桃花【rén miàn táo huā】

    成语解释: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成语出处: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善男信女【shàn nán xìn nǚ】

    成语解释:佛教用语。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成语出处:《金刚经·善现启请分》:“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威风凛凛【wēi fēng lǐn lǐn】

    成语解释: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 温文尔雅【wēn wén ěr yǎ】

    成语解释: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 五男二女【wǔ nán èr nǚ】

    成语解释: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后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成语出处:《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

  • 携男挈女【xié nán qiè nǚ】

    成语解释:带领着男儿女儿。多用于形容旅途的辛苦或生计的艰辛。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八卷:“怀玉领兵,约行六七十里,只见道路之中,大对小对携男挈女而来。”

  • 血性男儿【xuè xìng nán ér】

    成语解释:指刚强正直,勇敢热情的男子汉。

    成语出处:明·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你小姐乃是闺阁中的须眉男子,我铁挺生也是个血性男儿。”

  • 衣冠楚楚【yī guān chǔ chǔ】

    成语解释: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成语出处:《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 义薄云天【yì bó yún tiān】

    成语解释: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

    成语出处:《宋书 谢灵运传论》:“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 一男半女【yī nán bàn nǚ】

    成语解释:指一个儿子或女儿。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员外何不取房娘子,生得一男半女,也不绝了香火。”

  • 重男轻女【zhòng nán qīng nǚ】

    成语解释:重视男子,看轻女性。指轻视妇女的封建思想。

    成语出处:曲波《林海雪原》:“说的白茹含羞带乐的一撅嘴,‘什么黄毛丫头,重男轻女的思想。’”

  • 坐怀不乱【zuò huái bù luàn】

    成语解释: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 眉清目秀【méi qīng mù xiù】

    成语解释: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学》第一折:“有个小孩唤做按住,今年三岁,生得眉清目秀,是好一个孩儿也。”

  • 明眸皓齿【míng móu hào chǐ】

    成语解释: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 铁石心肠【tiě shí xīn cháng】

    成语解释: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

    成语出处:唐·皮日休《宋璟集序》:“宋广平刚态毅状,疑其铁石心肠。”宋·苏轼《与李公择书》:“虽兄之受我厚,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 玉树临风【yù shù lín fēng】

    成语解释: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

    成语出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20回:“其人品之美,翩翩皎皎,有如玉树临风。”

  • 和光同尘【hé guāng tóng chén】

    成语解释: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成语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