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自始至终【zì shǐ zhì zhōng】

    成语解释: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

    成语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先皇帝与汴军校战,自始至终,马数才万。今有铁马三万五千,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养卒练士将帅之不至也。”

  • 纵横驰骋【zòng héng chí chěng】

    成语解释: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纵马疾驰。不受阻挡地往来奔驰。形容英勇战斗,所向无敌。也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

    成语出处:宋 谢尧仁《张于湖先生集序》:“以至唐末诸诗人,雕肝琢肺,求工于一言一字间,在于人力固可以无恨,而概之前数公纵横驰骋之才,则又有间矣。”

  • 冰天雪地【bīng tiān xuě dì】

    成语解释: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成语出处: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 不屈不挠【bù qū bù náo】

    成语解释: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成语出处:《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 冲锋陷阵【chōng fēng xiàn zhèn】

    成语解释: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

    成语出处:《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 从容就义【cóng róng jiù yì】

    成语解释: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成语出处:宋·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 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

    成语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 毛遂自荐【máo suí zì jiàn】

    成语解释: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成语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 谋财害命【móu cái hài mìng】

    成语解释:为了劫夺财物,害人性命。

    成语出处: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二折:“你如今将俺主人摆布死了,故意将这绣鞋揣在怀里,正是你图财致命,便待干罢。”

  • 默默无闻【mò mò wú wén】

    成语解释: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成语出处:《晋书·祖纳传》:“仆虽无无,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

  • 情不自禁【qíng bù zì jìn】

    成语解释: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 全力以赴【quán lì yǐ fù】

    成语解释: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成语出处:清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 群威群胆【qún wēi qún dǎn】

    成语解释:威:力量;胆:胆识。集中群众的力量和胆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成语出处:毛泽东《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大家出力量,不怕牺牲,克服物质条件的困难,群威群胆,英勇杀敌。”

  • 挺身而出【tǐng shēn ér chū】

    成语解释: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成语出处:《旧五代史·周·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

  • 余勇可贾【yú yǒng kě gǔ】

    成语解释:余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原意是说,我还有余力可卖,谁要就可以来买。表示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二年》:“欲勇者贾余余勇。”

  • 浴血奋战【yù xuè fèn zhàn】

    成语解释: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成语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战士们在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 持之以恒【chí zhī yǐ héng】

    成语解释: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成语出处:宋 楼钥《攻愧集 雷两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 见危授命【jiàn wēi shòu mìng】

    成语解释: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成语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见义勇为【jiàn yì yǒng wéi】

    成语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 桀骜不驯【jié ào bù xùn】

    成语解释:性情强暴不驯顺。

    成语出处:《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

  •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

    成语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 热血沸腾【rè xuè fèi téng】

    成语解释:比喻激情高涨。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九:“她是怎样地受感动,怎样地热血沸腾。”

  • 所向无敌【suǒ xiàng wú dí】

    成语解释: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 降龙伏虎【xiáng lóng fú hǔ】

    成语解释: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成语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 一马当先【yī mǎ dāng xiān】

    成语解释: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 优柔寡断【yōu róu guǎ duàn】

    成语解释: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成语出处:《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 义无反顾【yì wú fǎn gù】

    成语解释: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 有勇无谋【yǒu yǒng wú móu】

    成语解释: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成语出处: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

  • 众志成城【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成语解释: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成语出处:《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 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

    成语解释: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成语出处:《后汉书·吴汉传》:“其锋不可当。”

  • 万丈深渊【wàn zhàng shēn yuān】

    成语解释:渊:深潭。很深的水潭。比喻十分不利的处境

    成语出处:高玉宝《高玉宝》第13章:“玉宝身子一闪,只觉得两脚悬空,‘咚’一家伙,掉进了万丈深渊。”

  • 顽强不屈【wán qiáng bù qū】

    成语解释:屈:屈服。坚韧、刚毅,用于顽强的毅力,毫不屈服。

    成语出处:《荀子·法行》:“顽强而不屈,义也。”

  • 舍身取义【shě shēn qǔ yì】

    成语解释: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成语出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

  • 奋勇向前【fèn yǒng xiàng qián】

    成语解释:奋发而努力鼓起勇气朝前方挺进

    成语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13回:“中有一二十个胆大的,奋勇向前跑去,见众人都不相随,又复站住。”

  • 团结一致【tuán jié yī zhì】

    成语解释: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指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根据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在政治比重上的变化而改变国内两个政权敌对的状态,团结一致,共同赴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