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安眉带眼【ān méi dài yǎn】

    成语解释:长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样是一个人。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28回:“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

  • 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

    成语解释: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然,失色貌”

  • 暗送秋波【àn sòng qiū bō】

    成语解释: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成语出处: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 白眉赤眼【bái méi chì yǎn】

    成语解释:比喻平白无故。

    成语出处:明·沈德福《敝帚轩剩语·神名讹称》:“京师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儿者,必大恨,其猥贱可知。”

  • 白眼相看【bái yǎn xiāng kàn】

    成语解释: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诚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第四卷:“尽今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 本来面目【běn lái miàn mù】

    成语解释: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成语出处:《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 闭目塞听【bì mù sè tīng】

    成语解释: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 闭塞眼睛捉麻雀【bì sè yǎn jīng zhuō má què】

    成语解释: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成语出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

  • 播糠眯目【bō kāng mǐ mù】

    成语解释: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成语出处:《庄子·天运》:“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 不堪入目【bù kān rù mù】

    成语解释: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此数肴也,以先生视之,固不堪入目矣。”

  • 不知不觉【bù zhī bù jué】

    成语解释: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成语出处: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

  • 别出手眼【bié chū shǒu yǎn】

    成语解释:指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手法。

    成语出处: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六章二:“卓吾所著书,于上下数千年之间,别出手眼,在思想界上势力甚大。”

  • 避人眼目【bì rén yǎn mù】

    成语解释:指避免走漏消息。同“避人耳目”。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 蔽明塞聪【bì míng sè cōng】

    成语解释:蔽:遮;聪:听觉灵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成语出处:宋·曾巩《洪范传》:“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 别具慧眼【bié jù huì yǎn】

    成语解释:慧:聪明,有才智。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成语出处:宋·叶寘《爱日斋丛钞》:“(杨万里)又有《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 别具手眼【bié jù shǒu yǎn】

    成语解释:指具有独到的眼光和手法。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序》:“德水于杜,别具手眼。”

  • 别作一眼【bié zuò yī yǎn】

    成语解释:指另眼(相看)。

    成语出处:

  • 瞋目切齿【chēn mù qiè chǐ】

    成语解释:瞋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成语出处:《史记·张仪列传》:“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

    成语解释:瞪: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 触目兴叹【chù mù xīng tàn】

    成语解释: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 触目皆是【chù mù jiē shì】

    成语解释: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成语出处:唐·朱敬则《五等论》:“故魏太祖曰:‘若使无孤,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明窃号议者触目皆是。”

  • 触目惊心【chù mù jīng xīn】

    成语解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成语出处:唐·韩愈《昌黎集·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怵心。”

  • 触目如故【chù mù rú gù】

    成语解释: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成语出处:宋·李昌令《乐善录·洪州刘生》:“未周岁,公主忽告殂,国主不胜其哀,怒曰:‘吾不敢复见刘生,其官物不一与,遣归洪州。’生恍疑梦觉,触目如故。”

  • 触目恸心【chù mù tòng xīn】

    成语解释: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成语出处:南朝·梁武帝《追赠张弘籍诏》:“朕少离苦辛,情地弥切,虽宅相克成,辂车靡赠,兴言永往,触目恸心。”

  • 疮痍满目【chuāng yí mǎn mù】

    成语解释:疮痍:创伤。满眼创伤。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杜甫《北征》诗:“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 慈眉善目【cí méi shàn mù】

    成语解释: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成语出处:老舍《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 嗔目切齿【chēn mù qiē chǐ】

    成语解释:嗔目: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

    成语出处: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段祺瑞马厂誓师》:“复辟之贻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国家也如此。内之不特非清室自动,而孀妃耆博,且不胜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劝进,而比户编氓,各不相谋,而嗔目切齿。”

  • 瞠目而视【chēng mù ér shì】

    成语解释:瞪大眼睛看着。

    成语出处:宋·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 迟眉钝眼【chí méi dùn yǎn】

    成语解释:指眼神呆滞,不灵活。

    成语出处:李劼人《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并且迟眉钝眼,看着人憨痴痴地,比蔡兴顺精灵不到多少。?

  • 愁眉苦眼【chóu méi kǔ yǎn】

    成语解释:形容愁苦的神色。

    成语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只见那张太太愁眉苦眼的向他道:‘姑奶奶,你别闹了。’”

  • 吹胡子瞪眼【chuī hú zi dèng yǎn】

    成语解释:形容很生气的样子。

    成语出处:刘绍棠《渔火》第一章三:“这个挨了骂的司务长恼羞成怒,吹胡子瞪眼,在桥上张牙舞爪。”

  • 慈眉善眼【cí méi shàn yǎn】

    成语解释: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同“慈眉善目”。

    成语出处:沈从文《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还有戴小圆帽的中国尼姑,脸冻得红红的,慈眉善眼的,居多提了小篮子和小罐子,出卖庵堂中的产品,蜂蜜和鸡蛋,酸辣子与豆腐乳。”

  • 重足而立【chóng zú ér lì】

    成语解释: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成语出处: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 大处着眼【dà chù zhuó yǎn】

    成语解释:从大的方面观察、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儿子,延了安家的宗祀,大处着眼,便不忍吹求到此。”

  • 大开眼界【dà dāi yǎn jiè】

    成语解释:开阔视野,增回见识。

    成语出处:唐·李濬《松窗杂录·楚几》:“光业马上取笔答之,曰:‘大开眼界莫言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