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傲雪凌霜【ào xuě líng shuāng】

    成语解释: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成语出处:宋·杨无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搀借春光。”

  • 不即不离【bù jí bù lí】

    成语解释: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成语出处:《圆觉经》卷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 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

    成语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成语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电光石火【diàn guāng shí huǒ】

    成语解释: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 功亏一篑【gōng kuī yī kuì】

    成语解释: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成语出处:《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海纳百川【hǎi nà bǎi chuān】

    成语解释: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成语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 画饼充饥【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 积少成多【jī shǎo chéng duō】

    成语解释: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四》:“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汉书·董仲舒传》:“聚少成多,积小致巨。”

  • 积水成渊【jī shuǐ chéng yuān】

    成语解释:比喻积小成大。

    成语出处:《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聚沙成塔【jù shā chéng tǎ】

    成语解释:聚细沙面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

    成语出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 聚少成多【jù shǎo chéng duō】

    成语解释:聚:集合,会合。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成语出处:《汉书·董仲传》:“众少成多,积小致巨。”

  • 弄巧成拙【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成语解释: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 日积月累【rì jī yuè lěi】

    成语解释: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日积月累,有了一大包银子。”

  • 失之交臂【shī zhī jiāo bì】

    成语解释: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

    成语出处:《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 水中捞月【shuǐ zhōng lāo yuè】

    成语解释: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成语出处:元·杨景贤《刘行道》三:“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

  •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成语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

    成语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一点一滴【yī diǎn yī dī】

    成语解释:形容微小零星。

    成语出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清贫》:“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 自欺欺人【zì qī qī rén】

    成语解释: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 作茧自缚【zuò jiǎn zì fù】

    成语解释: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 杯水车薪【bēi shuǐ chē xīn】

    成语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 盲人摸象【máng rén mō xiàng】

    成语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成语出处:《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成语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成语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 他山之石【tā shān zhī shí】

    成语解释: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欲盖弥彰【yù gài mí zhāng】

    成语解释: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 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

    成语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

  • 水滴石穿【shuǐ dī shí chuān】

    成语解释: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成语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 咫尺天涯【zhǐ chǐ tiān yá】

    成语解释: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 无欲则刚【wú yù zé gāng】

    成语解释:指不被自己想要得到的某种利益所诱惑,就是达到了真正的刚义。注:刚指公道原则,是顺其自然的一种坚持。

    成语出处:无欲则刚,出自《论语》。

  • 积小致巨【jī xiǎo zhì jù】

    成语解释:致:达到;巨:大。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从小到大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臣闻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至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