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百依百顺【bǎi yī bǎi shùn】

    成语解释: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三卷:“做爷娘的百依百顺,没一事违拗了他。”

  • 本性难移【běn xìng nán yí】

    成语解释: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

    成语出处:元·尚仲贤《柳毅传书》楔子:“想他每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

  • 博采众长【bó cǎi zhòng cháng】

    成语解释: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刘芳传》:“考括坟籍,博采群议。”

  • 不可理喻【bù kě lǐ yù】

    成语解释: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 称孤道寡【chēng gū dào guǎ】

    成语解释:孤、寡:古代帝王自称。指自封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领自居。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三折:“俺哥哥称孤道寡世无双,我关某疋马单刀镇荆襄。”

  • 乘风破浪【chéng fēng pò làng】

    成语解释: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成语出处:《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城下之盟【chéng xià zhī méng】

    成语解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成语出处:《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 大权独揽【dà quán dú lǎn】

    成语解释:揽:把持。一个人把持着权力,独断专行。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兵士又没感情,他却忘其所以,大权独揽,只弄些小聪明,闹些空意气。”

  • 低眉折腰【dī méi zhé yāo】

    成语解释:形容在人面前显出卑躬屈膝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独断独行【dú duàn dú xíng】

    成语解释: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成语出处:清 容闳《西学东渐记》第19章:“予已预备随时辞职,以便足下独断独行。”

  • 独行其道【dú xíng qí dào】

    成语解释:道:信念、主张。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成语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独断专行【dú duàn zhuān xíng】

    成语解释: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在他却不免有点独断独行,不把督抚放在眼里。”

  • 独是独非【dú shì dú fēi】

    成语解释:指不采纳众议,是与非自己说了算,独断专行。

    成语出处:《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然后庶绩咸熙,风雨交泰,亦不可独是独非,皆由圣旨。”

  • 独行独断【dú xíng dú duàn】

    成语解释: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同“独断独行”。

    成语出处:郭希仁《从戎纪略》:“彦彪令各营于肩章均添‘四标’字样,官长进谒皆称邱大帅,俨然以兵马都督自居,调遣布置,独行独断。”

  • 刚愎自用【gāng bì zì yòng】

    成语解释: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穀,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 孤行己见【gū xíng jǐ jiàn】

    成语解释: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是结果都不通。”

  • 固步自封【gù bù zì fēng】

    成语解释: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成语出处:《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 固执己见【gù zhí jǐ jiàn】

    成语解释: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成语出处:《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 广开言路【guǎng kāi yán lù】

    成语解释:言路:进言的道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成语出处:《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 好问则裕【hào wèn zé yù】

    成语解释: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成语出处:《尚书·汤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 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

    成语解释: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 集思广益【jí sī guǎng yì】

    成语解释: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 利欲熏心【lì yù xūn xīn】

    成语解释: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

  • 师心自用【shī xīn zì yòng】

    成语解释: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 死心塌地【sǐ xīn tā dì】

    成语解释: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 我行我素【wǒ xíng wǒ sù】

    成语解释:素:平素,向来。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 虚怀若谷【xū huái ruò gǔ】

    成语解释: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成语出处:《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 言听计从【yán tīng jì cóng】

    成语解释: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 阳奉阴违【yáng fèng yīn wéi】

    成语解释: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亦曾当面劝过他,无如卜知府阳奉阴违,也就奈何他不得。”

  • 依然故我【yī rán gù wǒ】

    成语解释:形容自己一切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得更好。

    成语出处:唐·薛调《刘无双传》:“舅甥之分,依然如故。”

  • 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

    成语解释: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成语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 以意为之【yǐ yì wéi zhī】

    成语解释: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成语出处:《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 政由己出【zhèng yóu jǐ chū】

    成语解释: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 执迷不悟【zhí mí bù wù】

    成语解释: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成语出处: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 专横跋扈【zhuān hèng bá hù】

    成语解释:跋扈:霸道,不讲理。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

    成语出处:《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