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八斗之才【bā dǒu zhī cái】

    成语解释: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成语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

    成语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成语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 不栉进士【bù zhì jìn shì】

    成语解释: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成语出处:唐·刘讷言《谐喙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 才貌双全【cái mào shuāng quán】

    成语解释:才学相貌都好。

    成语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孩儿见他文章绝代,才貌双全,必有荣华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 才气过人【cái qì guò rén】

    成语解释: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 沧海遗珠【cāng hǎi yí zhū】

    成语解释: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成语出处:《新唐书·狄人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 藏龙卧虎【cáng lóng wò hǔ】

    成语解释: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成语出处: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 踔绝之能【chuō jué zhī néng】

    成语解释:踔绝:高超。高超的本领、才能。

    成语出处:《汉书·孔光传》:“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

  • 德才兼备【dé cái jiān bèi】

    成语解释: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 登高能赋【dēng gāo néng fù】

    成语解释:赋:写作。登得高,看得远,能够描绘形状,铺陈事势。指国家的有用人才。

    成语出处:《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终然允臧。”毛亨传:“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 栋梁之材【dòng liáng zhī cái】

    成语解释:栋:脊檩,正梁。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 斗酒百篇【dǒu jiǔ bǎi piān】

    成语解释: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才思敏捷。

    成语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 斗南一人【dǒu nán yī rén】

    成语解释: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成语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

  • 多才多艺【duō cái duō yì】

    成语解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成语出处:《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

  • 多灾多难【duō zāi duō nàn】

    成语解释:指灾难深重。

    成语出处: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很知道民间的疾苦,看到人民生活的多灾多难,他经常叹息而至于流眼泪。”

  • 发号施令【fā hào shī lìng】

    成语解释: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

    成语出处:《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经训》:“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 防微杜渐【fáng wēi dù jiàn】

    成语解释: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成语出处:《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 焚膏继晷【fén gāo jì guǐ】

    成语解释: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 风华绝代【fēng huá jué dài】

    成语解释: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成语出处:《南史·谢晦传》:“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 凤毛麟角【fèng máo lín jiǎo】

    成语解释: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成语出处:《南史·谢超宗传》:“超宗殊有凤毛。”《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高才疾足【gāo cái jí zú】

    成语解释: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同“高才捷足”。

    成语出处:宋·陈杰《金石客》诗:“高才疾足长叹息,御卿无权挽无力。”

  • 鹤鸣九皋【hè míng jiǔ gāo】

    成语解释: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 后起之秀【hòu qǐ zhī xiù】

    成语解释: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成语出处:《晋书·王忱传》:“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

  • 患得患失【huàn dé huàn shī】

    成语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祸不单行【huò bù dān xíng】

    成语解释: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来,祸必重来者也。”

  • 见异思迁【jiàn yì sī qiān】

    成语解释: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成语出处:《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 接二连三【jiē èr lián sān】

    成语解释: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 接踵而来【jiē zhǒng ér lái】

    成语解释: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成语出处:《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 金声玉振【jīn shēng yù zhèn】

    成语解释: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 锦心绣肠【jǐn xīn xiù cháng】

    成语解释: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闻之异乡公子如此形状,必是个浪荡之徒,便有锦心绣肠,谁人信他,谁人请他。”

  • 镜花水月【jìng huā shuǐ yuè】

    成语解释: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 经天纬地【jīng tiān wěi dì】

    成语解释: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国语·周语》:“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

  • 看杀卫玠【kàn shā wèi jiè】

    成语解释: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成语出处:《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 灵蛇之珠【líng shé zhī zhū】

    成语解释: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成语出处:《淮南子·说览冥训》:“譬如惰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 落魄不偶【luò pò bú ǒu】

    成语解释:古代一种迷信观念,认为偶数好,奇数不好。落魄:倒霉、潦倒;不偶:运气不好。

    成语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