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安常守故【ān cháng shǒu gù】

    成语解释: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成语出处:明·海瑞《申军门吴尧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来,千万人以鼓舞作兴,翻然改革望之矣。”

  • 安贫乐道【ān pín lè dào】

    成语解释: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成语出处:《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语解释: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 安常习故【ān cháng xí gù】

    成语解释:习:习惯;故:旧例。安于常规,习惯旧例。形容按照常规和老套办事,守旧而不思变革。

    成语出处:宋·刘挈《论人才》:“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

  • 拨云见日【bō yún jiàn rì】

    成语解释: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成语出处:《晋书·乐广传》:“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 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

    成语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成语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 不臣之心【bù chén zhī xīn】

    成语解释: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只说是他自己做的,中怀不臣之心,妄言污蔑妃后,要坐他族灭之罪。”

  • 不合时宜【bù hé shí yí】

    成语解释: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成语出处:《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 不劳而获【bù láo ér huò】

    成语解释: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 不欺暗室【bù qī àn shì】

    成语解释: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 不知不觉【bù zhī bù jué】

    成语解释: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成语出处: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

  • 百虑一致【bǎi lǜ yī zhì】

    成语解释: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成语出处:语出《易·系辞下》:“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 抱残守阙【bào cán shǒu quē】

    成语解释: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成语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阙,一本作“缺”。

  • 变心易虑【biàn xīn yì lǜ】

    成语解释:改变思想;改变打算。

    成语出处:《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 别具慧眼【bié jù huì yǎn】

    成语解释:慧:聪明,有才智。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成语出处:宋·叶寘《爱日斋丛钞》:“(杨万里)又有《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 拨云睹日【bō yún dǔ rì】

    成语解释: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或比喻见到光明,大有希望。同“拨云见日”。

    成语出处:语出《晋书·乐广传》:“[卫瓘]见广而奇之……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云者也。’”

  • 不露形色【bù lù xíng sè】

    成语解释: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成语出处:刘德桂《宣统皇帝》第一章二:“阿玛一向城府深藏,不露形色,怎么犯了这么大的错误。”

  • 不晓世务【bù xiǎo shì wù】

    成语解释:不知晓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成语出处:《宋史·王安石传》:“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 残缺不全【cán quē bù quán】

    成语解释:残:残破;缺:缺少;全:完整。残破、缺少,很不完全。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十二:“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

  • 嘲风弄月【cháo fēng nòng yuè】

    成语解释: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 嘲风咏月【cháo fēng yǒng yuè】

    成语解释: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 词不逮理【cí bù dài lǐ】

    成语解释: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成语出处: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 材德兼备【cái dé jiān bèi】

    成语解释: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质。

    成语出处:《禅真逸史》前言:“路上为民除害,以武艺高强、材德兼备,[林时茂]被荐为建康宝刹妙相寺副住持。”

  • 超然独处【chāo rán dú chǔ】

    成语解释:指超出世事离群独居。

    成语出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曰:‘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 存心积虑【cún xīn jī lǜ】

    成语解释:指长期、一贯的思想、想法。

    成语出处:宋·苏辙《进策五道·臣事下》第三道:“社稷之臣可使死宗庙,郡县之臣可使死封疆,文吏可使死其职,武吏可使死其兵,天下之人,其存心积虑,皆以为当然,是以寇至而不惧,难生而无变。”

  • 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

    成语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成语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呆头呆脑【dāi tóu dāi nǎo】

    成语解释: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呸!可不干赚了我奔走红尘九千里。”

  • 待人接物【dài rén jiē wù】

    成语解释: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士为务。”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五:“右二事可见前辈诸老谦恭退抑,汲引后进,待人接物者如此。”

  • 蹈常袭故【dǎo cháng xí gù】

    成语解释: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袭:沿袭;故:老办法。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成语出处:宋·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袭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 道不同不相为谋【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

    成语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 道德文章【dào dé wén zhāng】

    成语解释: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 得过且过【dé guò qiě guò】

    成语解释: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小孙屠》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

  • 德才兼备【dé cái jiān bèi】

    成语解释: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 登高望远【dēng gāo wàng yuǎn】

    成语解释: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 登山临水【dēng shān lín shuǐ】

    成语解释: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