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换骨脱胎【huàn gǔ tuō tāi】

    成语解释: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成语出处:金·侯善渊《杨柳枝·丱岁飘蓬住远山》词:“换骨脱胎归旧路,返童颜。”

  • 斤斤计较【jīn jīn jì jiào】

    成语解释: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成语出处:《诗·周颂·执竞》:“斤斤其明。”

  • 绝仁弃义【jué rén qì yì】

    成语解释: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成语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 另起炉灶【lìng qǐ lú zào】

    成语解释:另外重支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辨,这才‘另起炉灶’。”

  • 荣华富贵【róng huá fù guì】

    成语解释:荣华:草木开花,比喻兴盛或显达。形容有钱有势。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十二:“话说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如今人一有了时势,便自道是‘万年不拔之基’,傍边看的人也是一样见识。”

  • 肉袒面缚【ròu tǎn miàn fù】

    成语解释: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成语出处:《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 舍己从人【shě jǐ cóng rén】

    成语解释: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成语出处:《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 删华就素【shān huá jiù sù】

    成语解释:放弃荣华富贵而过简朴生活。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孟光桓少君得同心为匹,皆能删华就素,遂夫之高。”

  • 舍己就人【shě jǐ jiù rén】

    成语解释:舍:弃;就: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成语出处:《尚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 舍近即远【shě jìn jí yuǎn】

    成语解释:放弃近的,谋求远的。同“舍近务远”。

    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易其居,迂其途。”杜牧注:“易其居,去安从危,迂其途,舍近即远。”

  • 舍近务远【shě jìn wù yuǎn】

    成语解释:放弃近的,谋求远的。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湛传》:“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

  • 痛改前非【tòng gǎi qián fēi】

    成语解释: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痴公子很使噪脾钱》:“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 投机取巧【tóu jī qǔ qiǎo】

    成语解释: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也指靠小聪明占便宜。

    成语出处:陈毅《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中东》诗:“投机取巧最可耻。”

  • 痛悔前非【tòng huǐ qián fēi】

    成语解释: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

    成语出处: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无限的虐待,已经弄得来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 痛湔宿垢【tòng jiān sù gòu】

    成语解释:犹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湔,洗。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请戒谕群臣疏》:“朕方嘉与臣民会皇极之路,尔诸臣亦宜痛湔宿垢,共襄王道之成。”

  • 痛自创艾【tòng zì chuāng yì】

    成语解释: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素庵戴公墓志铭》:“里中少年有殴母者,公欲与其父直诸有司,置之重典,少年惧,叩头流血请教,公乃许之,而其人亦痛自创艾,卒为善士,为乡里所重如此。”

  • 玩忽职守【wán hū zhí shǒu】

    成语解释:不认真、不负责地对待本职工作。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高松年身为校长,出去吃晚饭,这时候还不回来,影子也找不见,这种玩忽职守,就该死。”

  • 无为而治【wú wéi ér zhì】

    成语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 夜以继日【yè yǐ jì rì】

    成语解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成语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 依依不舍【yī yī bù shě】

    成语解释: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候》:“那卢楠直送五百余里,两下依依不舍。”

  • 一扫而空【yī sǎo ér kōng】

    成语解释: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成语出处: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 与狐谋皮【yǔ hú móu pí】

    成语解释:比喻所谋之事有害于对方的切身利益,终难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 贼心不死【zéi xīn bù sǐ】

    成语解释: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成语出处: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这伙强盗贼心不死,说不定下一步对咱会更毒。”

  • 振衣濯足【zhèn yī zhuó zú】

    成语解释: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

    成语出处:晋·左思《咏史》诗之五:“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 不舍昼夜【bù shě zhòu yè】

    成语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成语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寸利必得【cùn lì bì dé】

    成语解释: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不能放弃。形容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成语出处: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

  • 求全责备【qiú quán zé bèi】

    成语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成语出处:《论语·微子》:“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 弃文就武【qì wén jiù wǔ】

    成语解释: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

  • 洗髓伐毛【xǐ suǐ fá máo】

    成语解释:清洗骨髓,削除毛发。比喻彻底涤除自身的污秽。有脱胎换骨的意思。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身体》:“汉张良蹑足附耳,东方朔洗髓伐毛。”

  • 与虎谋皮【yǔ hǔ móu pí】

    成语解释: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卷二0八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壹败涂地【yī bài tú dì】

    成语解释:指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 移根换叶【yí gēn huàn yè】

    成语解释: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成语出处:宋·苏轼《意难忘·妓馆》词:“怎禁得栖惶。待与伊移根换叶,试又何妨。”

  • 不可收拾【bù kě shōu shí】

    成语解释: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 毁冠裂裳【huǐ guān liè cháng】

    成语解释:毁坏帽子和衣裳。用作表示彻底决裂的意思。

    成语出处:《后汉书·周燮传》:[冯良]耻在厮役,因坏车杀马,毁冠裂裳,乃遁至犍为,从杜抚学。”

  • 脱胎换骨【tuō tāi huàn gǔ】

    成语解释: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成语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