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八面玲珑【bā miàn líng lóng】

    成语解释: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成语出处:元·马熙《开窗看雨》诗:“八面玲珑得月多。”

  • 不堪言状【bù kān yán zhuàng】

    成语解释: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2回:“然而我在南京住了几时,官场上面的举动,也见了许多,竟有不堪言状的。”

  •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huàng】

    成语解释: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成语出处:《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晋·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 不露锋芒【bù lù fēng máng】

    成语解释:锋芒:比喻锐气或才干。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成语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器,不露锋芒。”

  • 璧坐玑驰【bì zuò jī chí】

    成语解释: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成语出处:

  • 不言不语【bù yán bù yǔ】

    成语解释:不说话,闷声不响。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坐在旁边,不言不语,如醉如痴,酒也不沾一滴,箸也不动一动。”

  • 出言不逊【chū yán bù xùn】

    成语解释:逊:谦让,有礼貌。说话粗暴无礼。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 词不达意【cí bù dá yì】

    成语解释: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成语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 谗言佞语【chán yán nìng yǔ】

    成语解释: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折:“一个李存信,两头蛇谗言佞语。”

  • 插科使砌【chā kē shǐ qì】

    成语解释:砌,拼凑;捏造。指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引人发笑。

    成语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一出:“苦会插科使砌,何吝搽灰抹土,歌笑满堂中。”

  • 出言吐语【chū yán tǔ yǔ】

    成语解释:犹言谈吐。指说话。

    成语出处:《平山冷燕》第六回:“宋信见冷绛雪出言吐语伶牙利齿,先有三分惧怯,不敢多言,只喏喏而已。”

  • 词言义正【cí yán yì zhèng】

    成语解释:词: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成语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 撮科打哄【cuō kē dǎ hòng】

    成语解释:犹言插科打诨。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南柯记·漫遣》:“自家扬州城中有名的一个溜二便是。一生浪荡,半世风流。但是晦气的人家,便请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与他钻懒帮闲。”

  • 撮科打閧【cuō kē dǎ hòng】

    成语解释:犹言插科打诨。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閧,同“哄”,喧闹。

    成语出处:

  •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

    成语解释: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成语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喋喋不休【dié dié bù xiū】

    成语解释: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成语出处:《汉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 对答如流【duì dá rú liú】

    成语解释:对答:回答。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成语出处:《北史·李孝伯传》:“风容闲雅,应答如流。”

  • 低声细语【dī shēng xì yǔ】

    成语解释:形容小声说话。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难为情。”

  • 多言多语【duō yán duō yǔ】

    成语解释:指不该说而说。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六一回:“卢俊义道:‘你妇人家省得什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自古祸出师人口,必主吉凶。我既主意定了,你都不得多言多语。’”

  • 恶语伤人【è yǔ shāng rén】

    成语解释: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伤害人。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 恶语相加【è yǔ xiāng jiā】

    成语解释: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

    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六章:“日常士兵偶有不是,动辄恶语相加,痛施体罚。”

  • 发聋振聩【fā lóng zhèn kuì】

    成语解释: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 发人深思【fā rén shēn sī】

    成语解释: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柳花词三进首(其二)》:“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 反复无常【fǎn fù wú cháng】

    成语解释: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成语出处: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当年翻复无常定。”

  • 泛泛而谈【fàn fàn ér tán】

    成语解释: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谈谈。

    成语出处: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把《青春之歌》重读一遍然后执笔,故而只能泛泛而谈,不能引证原文作具体的分析。”

  • 风言醋语【fēng yán cù yǔ】

    成语解释: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 风言风语【fēng yán fēng yǔ】

    成语解释: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 附耳低言【fù ěr dī yán】

    成语解释: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成语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遂附耳低言道:‘这桩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种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与你商量后事。’”

  • 发科打诨【fā kē dǎ hùn】

    成语解释:以滑稽的动作和语言引人发笑。

    成语出处: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连枝秀》:“锦心绣腹,宣扬《老子》经文,发科打诨,不离机锋;课嘴撩牙,长存道眼。”

  • 放纵不拘【fàng zòng bù jū】

    成语解释: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

    成语出处:《汉书·游侠传·陈遵》:“竦博学通达,以谦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

  • 风言影语【fēng yán yǐng yǔ】

    成语解释:捕风捉影的话语。

    成语出处: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致赵秋舲书》:“猥以春来王粲之不归,论传海外东坡之忆死,风言影语,莫识来因,一介鲰生,何忌何惜!”

  • 感恩戴德【gǎn ēn dài dé】

    成语解释: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 甘言美语【gān yán měi yǔ】

    成语解释:甜美动听的话。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你们可密访著船家周四,用甘言美语哄他到此,不可说出实情。”

  • 膏唇拭舌【gāo chún shì shé】

    成语解释:膏:用油脂涂抹;拭:擦去。用膏涂嘴唇,用布巾揩舌头。形容用尽语言之所能以打动人心。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 贵不可言【guì bù kě yán】

    成语解释:旧时多用以称人贵有帝王、母后之相。此话不能直言,故婉称之。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向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