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唉声叹气【āi shēng tàn qì】

    成语解释: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终日价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

    成语解释: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然,失色貌”

  • 黯然销魂【àn rán xiāo hún】

    成语解释: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成语出处: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 黯然神伤【àn rán shén shāng】

    成语解释: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女更黯然神伤,泫然流涕。”

  • 百不失一【bǎi bù shī yī】

    成语解释: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 百无一失【bǎi wú yī shī】

    成语解释:形容有充分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 北叟失马【běi sǒu shī mǎ】

    成语解释: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成语出处:《旧唐书·萧瑀传》:“应遭剖心之祸,翻见太平之日,北叟失马,事亦难常。”

  • 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

    成语解释: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成语出处:《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不知所以【bù zhī suǒ yǐ】

    成语解释:以: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四回:“黄天祥不知所以,抬头看时,不觉神魂飘荡,一会儿不知南北,昏昏惨惨,被步下军卒生擒下马,绳缚二臂。”

  • 悲痛欲绝【bēi tòng yù jué】

    成语解释: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 仓皇失措【cāng huá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仓皇:匆忙,慌张。匆忙慌张,不知所措。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生色》:“血溢不止,少顷已绝,妪仓皇失措。”

  • 怅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 shī】

    成语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 成败得失【chéng bài dé shī】

    成语解释: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步骘》:“女配太子,受礼若吊,慷忾之趋,惟笃之物,成败得失,皆如所虑,可谓守道见机,好古之士也。”

  • 垂头丧气【chuí tóu sàng qì】

    成语解释: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 得失成败【dé shī chéng bài】

    成语解释:指得与失,成功与失败。

    成语出处:晋·陆机《五等诸侯论》:“五等之制,始于黄、唐:郡县之治,创自秦、汉。得失成败,备在曲谟,是以其祥,可得而言。”

  • 多愁善感【duō chóu shàn gǎn】

    成语解释: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成语出处:唐·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

  • 患得患失【huàn dé huàn shī】

    成语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灰心丧气【huī xīn sàng qì】

    成语解释: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成语出处:明·吕坤《呻吟语·下·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 惊惶失措【jīng huá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成语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 机不可失【jī bù kě shī】

    成语解释: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成语出处:五代·安重荣《上石敬瑭表》:“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举措失当【jǔ cuò shī dàng】

    成语解释: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成语出处:《管子·禁藏》:“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

  • 流落失所【liú luò shī suǒ】

    成语解释:流转沦落,没有安身的地方。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吾至亲骨肉流落失所,理当收拾,此乃万不得已之事。”

  • 茫然若失【máng rán ruò shī】

    成语解释: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 泣不成声【qǐ bù chéng shēng】

    成语解释: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成语出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尽夜哭泣,气不属声。”

  • 潸然泪下【shān rán lèi xià】

    成语解释: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大东》:“潸焉出涕。”

  • 痛不欲生【tòng bù yù shēng】

    成语解释: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成语出处:宋·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万无一失【wàn wú yī shī】

    成语解释: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成语出处:《史记·淮队侯列传》:“以此参之,万不失一。”汉·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 心烦意乱【xīn fán yì luàn】

    成语解释:意:心思。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

    成语出处:《楚辞·卜居》:“心烦意乱,不知所从。”

  • 心灰意冷【xīn huī yì lěng】

    成语解释: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

  • 心如刀割【xīn rú dāo gē】

    成语解释: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成语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

  • 因小失大【yīn xiǎo shī dà】

    成语解释: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成语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他却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没事。不知查抄起来,反恐因小失大,他却如何懂得?”

  • 忧心忡忡【yōu xīn chōng chōng】

    成语解释: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成语出处:《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 不失毫厘【bù shī háo lí】

    成语解释: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不差一毫一厘米。

    成语出处:《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

  • 不失时机【bù shī shí jī】

    成语解释: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成语出处: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这时离国共分裂还有两个月,如果……努力去做,还不失时机。”

  • 不失圭撮【bù shí guī cuō】

    成语解释:圭撮:容量词,六栗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形容数量准确。

    成语出处:《汉书·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