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

    成语解释: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成语出处:《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 比屋而封【bǐ wū ér fēng】

    成语解释: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成语出处:《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汉·陆贾《新语·无为》:“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 采风问俗【cǎi fēng wèn sú】

    成语解释: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成语出处:清·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

  • 断发文身【duàn fà wén shēn】

    成语解释: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成语出处:《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岂礼也哉。”《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 风土人情【fēng tú rén qíng】

    成语解释: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成语出处:清 钮琇《觚剩 七月天》:“若就服食居处而言,以及风土人情之变,真堪发人一嘘。”

  • 肥冬瘦年【féi dōng shòu nián】

    成语解释: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成语出处:

  • 古道热肠【gǔ dào rè cháng】

    成语解释:指待人真诚、热情。

    成语出处:清 邹弢《三借庐笔谈 余成之》:“同邑余成之,杨蓉裳先生宅相也,古道热肠,颇有任侠气。”

  • 化民易俗【huà mín yì sú】

    成语解释: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而远者怀之。”

  • 毁风败俗【huǐ fēng bài sú】

    成语解释: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成语出处:《晋书·刘毅传》:“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 积重难返【jī zhòng nán fǎn】

    成语解释:重:程度深;返:回转。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成语出处:《国语·晋语》:“重,无乃难迁乎?”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三·旧制一废难复》:“此又皆势处极重之难返者。”

  • 极重难返【jí zhòng nán fǎn】

    成语解释:犹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此固其极重难返之势,始于景定,讫于洪武,而征科之额,十倍于绍煕以前者也。”

  • 绝国殊俗【jué guó shū sú】

    成语解释: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成语出处:《文子·精诚》:“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

  • 披发文身【pī fà wén shēn】

    成语解释: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成语出处:《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 染风习俗【rǎn fēng xí sú】

    成语解释:指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成语出处:《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

  • 伤风败俗【shāng fēng bài sú】

    成语解释: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成语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 随乡入乡【suí xiāng rù xiāng】

    成语解释: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

    成语出处:《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宋·范成大《秋雨快晴静胜堂席上》诗:“天涯节物遮愁眼,旦复随乡便入乡。”

  • 时殊风异【shí shū fēng yì】

    成语解释:时:时代。风:风俗。殊、异:不同。时代不同,风俗也不同。

    成语出处:

  • 树俗立化【shù sú lì huà】

    成语解释:树立风俗教化。

    成语出处:《鹖冠子·王鈇》:“世莫不言树俗立化,彼独河道之行以至于此?”

  • 谇帚德锄【suì zhǒu dé chú】

    成语解释: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成语出处: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 未能免俗【wèi néng miǎn sú】

    成语解释: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晋书·阮咸传》:“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 无中生有【wú zhōng shēng yǒu】

    成语解释: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成语出处:《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无兄盗嫂【wú xiōng dào sǎo】

    成语解释:指无中生有的毁谤。

    成语出处:语本《汉书·直不疑传》:“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

  • 物殷俗阜【wù yīn sú fù】

    成语解释:物产丰盛,风俗淳厚。

    成语出处:唐·郑启《开天传信记》:“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 一轨同风【yī guǐ tóng fēng】

    成语解释: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成语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 移风易俗【yí fēng yì sú】

    成语解释: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成语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 有伤风化【yǒu shāng fēng huà】

    成语解释: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多指男女关系方面)。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 一民同俗【yī mín tóng sú】

    成语解释:指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成语出处: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易俗移风【yì sú yí fēng】

    成语解释:改变习俗,转移风气。

    成语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梓童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

  • 祝发文身【zhù fā wén shēn】

    成语解释: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成语出处:《毂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晋·孙绰《喻道论》:“周之泰伯远弃骨肉,托迹异域,祝发文身,存之不反,而论称至德,书著大贤。”

  • 不以为然【bù yǐ wéi rán】

    成语解释: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成语出处: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 比户可封【bǐ hù kě fēng】

    成语解释: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风俗淳美。

    成语出处:见“比屋可封”。

  • 穷山恶水【qióng shān è shuǐ】

    成语解释:穷山:荒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成语出处:清 王濬卿《冷眼观》:“且山虽明而寸草不生,是为穷山;水虽秀而只鳞莫睹,是为恶水。”

  • 遗风余俗【yí fēng yú sú】

    成语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成语出处:汉·贾谊《治安策》:“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 遗风余习【yí fēng yú xí】

    成语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同“遗风余俗”。

    成语出处:《宣和书谱·卫恒》:“学家相传,四世不坠,盛哉,遂与王谢家遗风余习相季孟也。”

  • 遗风余象【yí fēng yú xiàng】

    成语解释: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