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班荆道故【bān jīng dào gù】

    成语解释: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 不堪回首【bù kān huí shǒu】

    成语解释: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

    成语出处:唐·戴叔伦《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

  • 唱对台戏【chàng duì tái xì】

    成语解释:过去,两个戏班子为了抢生意,有时候会硐一时间演同样的戏,称为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

    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第40章:“他们喊他们的,咱们不跟他们唱对台戏。”

  • 感今怀昔【gǎn jīn huái xī】

    成语解释:对当前的事物有所感触而怀念过去的人、事物或景物。

    成语出处:晋·潘岳《为诸妇祭庚新妇文》:“仿佛示行,故瞻弗获;伏膺饮泪,感今怀昔。”

  • 光阴荏苒【guāng yīn rěn rǎn】

    成语解释: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双是新春。”

  • 华不再扬【huá bù zài yáng】

    成语解释:已开过的花,在一年里不会再开。比喻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

    成语出处:晋·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 何必当初【hé bì dāng chū】

    成语解释:表示后悔过去的作为。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 今不如昔【jīn bù rú xī】

    成语解释:昔:往昔,过去。现在不如过去。多用于表示对世事的不满情绪。

    成语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温录·冷斋不读书》:“作诗曰:‘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

  • 今昔之感【jīn xī zhī gǎn】

    成语解释:从今天的现实回忆过去的事。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四回:“诸旧好俱在,谭孝若已作古人。今昔之感,凄怅莫状。”

  • 旧病难医【jiù bìng nán yī】

    成语解释:老毛病难于医治。比喻过去的缺点错误难以改正。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三折:“则待作抱官囚,觅不着逃生计,急回头待悔来应迟,又不将心猿意马牢拴系,也不是你本性难移,旧病难医。”

  • 旧话重提【jiù huà chóng tí】

    成语解释:过去说过的,现在又提起了。

    成语出处: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迟威他们不再决定调吴家驹时就抛这个材料,现在都旧话重提,原因何在呢?”

  • 念念不忘【niàn niàn bù wàng】

    成语解释: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 年复一年【nián fù yī nián】

    成语解释:一年又一年。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每逢闲暇,无非敲枰相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不知人间岁月几何。”

  • 否去泰来【pǐ qù tài lái】

    成语解释: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

    成语出处:前蜀·韦庄《湘中作》诗:“否去泰来终可待,寒夜休唱《饭牛歌》。”

  • 日月蹉跎【rì yuè cuō tuó】

    成语解释: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成语出处:晋·阮籍《咏怀》诗:“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 荣华富贵【róng huá fù guì】

    成语解释:荣华:草木开花,比喻兴盛或显达。形容有钱有势。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十二:“话说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如今人一有了时势,便自道是‘万年不拔之基’,傍边看的人也是一样见识。”

  • 稍纵即逝【shāo zòng jí shì】

    成语解释: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成语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画云当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 身外之物【shēn wài zhī wù】

    成语解释: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

    成语出处:元·蒋子正《山房随笔》引刘改之(过)诗:“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候。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酒伴风流。”

  • 事过境迁【shì guò jìng qiān】

    成语解释: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成语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三回:“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 死去活来【sǐ qù huó lái】

    成语解释: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醒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 时移世异【shí yí shì yì】

    成语解释:那个时间已经过去,世情或处境也都发生了变化。

    成语出处:唐·牛僧儒《玄怪录·顾揔》:“忆儿貌,念儿心,望儿不见泪沾襟,时移世异难相见,弃谢此生当重寻。”

  • 暑来寒往【shǔ lái hán wǎng】

    成语解释: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成语出处:南朝·梁·陆倕《石阙铭》:“暑来寒往,地久天长,神哉华观,永配无疆。”

  • 温故知新【wēn gù zhī xīn】

    成语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 心有余悸【xīn yǒu yú jì】

    成语解释: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成语出处: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 旭日东升【xù rì dōng shēng】

    成语解释:旭日:初升的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

    成语出处:《诗经 邶风 匏有苦叶》:“緇緇鸣雁,旭日始旦。”

  • 掩鼻而过【yǎn bí ér guò】

    成语解释:捂着鼻子走过去。形容对腥臭肮脏的东西的嫌恶。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 遗老遗少【yí lǎo yí shào】

    成语解释:遗老:旧称前朝的旧臣;遗少:留恋旧时代的少年。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也泛指留恋过去、思想顽固陈旧的人。

    成语出处: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道:‘一见有喜’。”

  • 云过天空【yún guò tiān kōng】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已经过去,一切恢复平静。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办得来云过天空。”

  • 一苇可航【yī wěi kě háng】

    成语解释:一苇:一捆芦苇。用一捆芦苇作成一只小船就可以通行过去。①比喻水面相隔很近,不难渡过。亦作“航一苇”。②比喻用微薄之力就可以把事情解决。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贺邵传》:“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 忆苦思甜【yì kǔ sī tián】

    成语解释: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今天的幸福生活。

    成语出处: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忆苦思甜当然要搞,但只搞忆苦思甜就不够了,要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战士的政治觉悟。”

  • 远年近岁【yuǎn nián jìn suì】

    成语解释:过去至现在;长期以来。

    成语出处:元·武汉臣《老生儿》楔子:“张郎,将俺那远年近岁欠少我钱钞的文书,都与我搬运将出来,算一算是多少。”

  • 不忘沟壑【bù wàng gōu hè】

    成语解释: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 不切实际【bù qiē shí jì】

    成语解释:指不符合实际。

    成语出处: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 重温旧梦【chóng wēn jiù mèng】

    成语解释:比喻再经历一次过去的光景。

    成语出处:明 汤显祖《牡丹亭 寻梦》:“天呵,昨日所梦,池亭俨然,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段。”

  • 聪明才智【cōnɡ mínɡ cái zhì】

    成语解释:指人的智慧和才能。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