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八斗之才【bā dǒu zhī cái】

    成语解释: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成语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 百年树人【bǎi nián shù rén】

    成语解释: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成语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

    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 博闻强记【bó wén qiáng jì】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博学多才【bó xué duō cái】

    成语解释: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成语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 博洽多闻【bó qià duō wén】

    成语解释: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 博学多闻【bó xué duō wén】

    成语解释: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 不栉进士【bù zhì jìn shì】

    成语解释: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成语出处:唐·刘讷言《谐喙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 才貌双全【cái mào shuāng quán】

    成语解释:才学相貌都好。

    成语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孩儿见他文章绝代,才貌双全,必有荣华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 才气过人【cái qì guò rén】

    成语解释: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 沧海遗珠【cāng hǎi yí zhū】

    成语解释: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成语出处:《新唐书·狄人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 藏龙卧虎【cáng lóng wò hǔ】

    成语解释: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成语出处: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 踔绝之能【chuō jué zhī néng】

    成语解释:踔绝:高超。高超的本领、才能。

    成语出处:《汉书·孔光传》:“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

  • 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

    成语解释: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成语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 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

    成语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成语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殚见洽闻【dān jiàn qià wén】

    成语解释: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成语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 胆大心小【dǎn dà xīn xiǎo】

    成语解释: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成语出处:《旧唐书·孙思邈传》:“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 得心应手【dé xīn yìng shǒu】

    成语解释: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成语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 德才兼备【dé cái jiān bèi】

    成语解释: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 登高能赋【dēng gāo néng fù】

    成语解释:赋:写作。登得高,看得远,能够描绘形状,铺陈事势。指国家的有用人才。

    成语出处:《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终然允臧。”毛亨传:“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 栋梁之材【dòng liáng zhī cái】

    成语解释:栋:脊檩,正梁。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 斗酒百篇【dǒu jiǔ bǎi piān】

    成语解释: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才思敏捷。

    成语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 斗南一人【dǒu nán yī rén】

    成语解释: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成语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

  • 独具只眼【dú jù zhī yǎn】

    成语解释: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送彭元忠县丞北归》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 独当一面【dú dāng yī miàn】

    成语解释: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成语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 独具匠心【dú jù jiàng xīn】

    成语解释: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成语出处:唐 张佑《题王右丞山水障》:“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 独树一帜【dú shù yī zhì】

    成语解释: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 多才多艺【duō cái duō yì】

    成语解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成语出处:《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

  • 耳聪目明【ěr cōng mù míng】

    成语解释: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成语出处:《周易·鼎》:“耳目聪明。”

  • 耳听八方【ěr tīng bā fāng】

    成语解释: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风华绝代【fēng huá jué dài】

    成语解释: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成语出处:《南史·谢晦传》:“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 凤毛麟角【fèng máo lín jiǎo】

    成语解释: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成语出处:《南史·谢超宗传》:“超宗殊有凤毛。”《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滚瓜烂熟【gǔn guā làn shú】

    成语解释: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

  • 过目不忘【guò mù bù wàng】

    成语解释: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成语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育,过目不忘。”

  • 过目成诵【guò mù chéng sòng】

    成语解释:成诵:能背诵。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宋史·刘恕传》:“恕少颖司,书过目即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