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

    成语解释: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成语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 川泽纳污【chuān zé nà wū】

    成语解释:以湖泊江河能容纳各种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养,能包容所有的善恶、毁誉。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混混沄沄【hùn hùn chā kē】

    成语解释:水流汹涌貌。比喻连续不断。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明良论》:“举辱国以辱其家,辱其身,混混沄沄,而无所底,厥咎上达下,像似水。”

  • 泾渭分明【jīng wèi fēn míng】

    成语解释: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成语出处:《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 开源节流【kāi yuán jié liú】

    成语解释:开发水源,节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成语出处:《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 是非分明【shì fēi fēn míng】

    成语解释:正确与错误非常分明。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 狐听之声【hú tīng zhī shēng】

    成语解释:指冰下水流之声。

    成语出处:《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 令行如流【lìng xíng rú liú】

    成语解释:指命令的推行象水流向下一样迅速顺利。

    成语出处:《孙膑兵法·奇正》:“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 不进则退【bù jìn zé tuì】

    成语解释:不前进就要后退。

    成语出处:《邓析子·无后篇》:“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

  • 逆水行舟【nì shuǐ xíng zhōu】

    成语解释: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 门外文谈》:“即使目下还有点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纤。”

  • 儿女英雄【ér nǚ yīng xióng】

    成语解释: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 稀里哗啦【xī lǐ huā lā】

    成语解释:象声词,形容雨、东西倒塌等发出的声音。形容被彻底破坏或零零散散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3回:“三更时候,又赶上大风大雨,只听得稀里哗啦,那黄河水就像山一样的倒下去了。”

  • 咕咕噜噜【gū gū lū lū】

    成语解释:象声词,水流动或物体滚动的声音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说得很轻,咕咕噜噜听不清什么,尤五有些不耐烦。”

  • 滴滴答答【dī dī dā dā】

    成语解释:重复的滴滴声或一连串轻快的声音或拍打

    成语出处:张恨水《夜深沉》第19回:“由早上到下午三四点钟,兀自滴滴答答的在檐瓦上流着下来。”

  • 淅淅沥沥【xī xī lì lì】

    成语解释: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 行流散徙【xíng liú sǎn xǐ】

    成语解释:徙:迁徙。像云行水流似的分散迁徙。指万物随自然规律而变化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行流散徙,不主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