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变幻无穷【biàn huàn wú qióng】

    成语解释: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极言变化之多。

    成语出处: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但是‘作家’之变幻无穷,一面固觉得是文坛之不幸,一面也使真相更分明。”

  • 迟疑不决【chí yí bù jué】

    成语解释:形容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宋史·侯益传》:“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 出人意料【chū rén yì liào】

    成语解释: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成语出处:《南史·袁宪传》:“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新义,出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

  • 当断不断【dāng duàn bù duàn】

    成语解释:指应该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成语出处:《史记·齐悼惠王世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 盖棺论定【gài guān lùn dìng】

    成语解释: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成语出处:唐·韩愈《同冠峡》诗:“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

  • 顾左右而言他【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

    成语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 节外生枝【jié wài shēng zhī】

    成语解释: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吕方子约(九月十三日)》:“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

  • 举棋不定【jǔ qí bù dìng】

    成语解释: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 难解难分【nán jiě nán fēn】

    成语解释:指双方争吵、斗争、比赛等相持不下,难以分开。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九回:“一员将使五股托天叉;一员将使八楞熟铜锤;一员将使五爪烂银抓;三将大战,杀得难解难分。”

  • 七上八下【qī shàng bā xià】

    成语解释: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千头万绪【qiān tóu wàn xù】

    成语解释:绪:丝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自试令》:“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

  • 若隐若现【ruò yǐn ruò xiàn】

    成语解释: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李惊,方将诘问,则见其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宛转间已登榻。”

  • 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

    成语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成语出处:《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 深不可测【shēn bù kě cè】

    成语解释: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成语出处:明·袁宏道《吼山》:“山下石骨为匠者搜去,积水为潭,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

  • 似是而非【sì shì ér fēi】

    成语解释: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成语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 投石问路【tóu shí wèn lù】

    成语解释: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2回:“此名为‘投石问路’。下面或是有沟,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实地,再没有听不出来的。”

  • 无根无蒂【wú gēn wú dì】

    成语解释: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比喻没有依靠,没有牵累。

    成语出处:汉·班固《答宾戏》:“徒乐枕经藉书,纡体衡门,上无所蒂,下无所根。”

  • 悬而未决【xuán ér wèi jué】

    成语解释: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

    成语出处:孙中山《救国之急务》:“已将一切问题决定,惟有如何处置国会一层,悬而未决。”

  • 犹豫不决【yóu yù bù jué】

    成语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 左思右想【zuǒ sī yòu xiǎng】

    成语解释:多方面想了又想。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左思右想,欲求自脱之计。”

  • 出其不意【chū qí bù yì】

    成语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成语出处:《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模棱两可【mó léng liǎng kě】

    成语解释: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成语出处:《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 忐忑不安【tǎn tè bù ān】

    成语解释: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 当局者迷【dāng jú zhě mí】

    成语解释:迷:糊涂,迷惑。指当事人反而糊涂。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 鹿死谁手【lù sǐ shuí shǒu】

    成语解释: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成语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 优柔寡断【yōu róu guǎ duàn】

    成语解释: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成语出处:《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 踌躇不定【chóu chú bù dìng】

    成语解释:犹豫不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 恍恍惚惚【huǎng huǎng hū hū】

    成语解释:神志不清、迷惘的状态

    成语出处:唐·赵蕤《反经·知人》:“有如敢断而不能断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