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改其乐【bù gǎi qí lè】

    成语解释: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 不堪其忧【bù kān qí yōu】

    成语解释: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不在话下【bù zài huà xià】

    成语解释:指事物轻微,或者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

    成语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

  • 不知老之将至【bù zhī lǎo zhī jiāng zhì】

    成语解释: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餐风露宿【cān fēng lù sù】

    成语解释: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成语出处: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 吊死问疾【diào sǐ wèn jí】

    成语解释: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成语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 发愤忘食【fā fèn wàng shí】

    成语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成语解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出处: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 风餐露宿【fēng cān lù sù】

    成语解释: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成语出处: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成语出处:《朱子语类·论语十六》:“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

  • 饥不择食【jī bù zé shí】

    成语解释: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十:“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饥不择食。’”

  • 饥餐渴饮【jī cān kě yǐn】

    成语解释: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说得天花乱坠,争似饥餐渴饮。”

  • 津津有味【jīn jīn yǒu wèi】

    成语解释: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成语出处:汉·王褒《洞箫赋》:“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

  • 口多食寡【kǒu duō shí guǎ】

    成语解释: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成语出处:唐·韩愈《答胡生书》:“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

  • 狼吞虎咽【láng tūn hǔ yàn】

    成语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 老之将至【lǎo zhī jiāng zhì】

    成语解释: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成语出处:宋·陈亮《谢胡参政启》:“少不如人,所向墙壁;老之将至,乃罣网罗。”

  • 露宿风餐【lù sù fēng cān】

    成语解释:在露天过夜,在风口吃饭。形容行旅生活的辛苦。

    成语出处: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 窃位素餐【qiè wèi sù cān】

    成语解释:素:空;餐:吃饭,指俸禄。窃居高位,无功受禄。旧指高级官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后也用作谦词。

    成语出处:《汉书·杨恽传》:“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

  • 日旰忘餐【rì gàn wàng cān】

    成语解释:形容工作勤劳,忘了时间,忘了吃饭。

    成语出处:《后汉书·尹敏传》:“日旰忘食,夜分不寝。”

  • 日旰忘食【rì gàn wàng shí】

    成语解释: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成语出处:《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

  • 如渴如饥【rú kě rú jī】

    成语解释: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同“如饥如渴”。

    成语出处: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 尸位素餐【shī wèi sù cān】

    成语解释: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成语出处:《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 食前方丈【shí qián fāng zhàng】

    成语解释: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 食不甘味【shí bù gān wèi】

    成语解释: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食少事烦【shí shǎo shì fán】

    成语解释: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成语出处:《晋书·宣帝纪》:“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 食不二味【shí bù èr wèi】

    成语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

    成语出处:《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 天花乱坠【tiān huā luàn zhuì】

    成语解释: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成语出处:《心地观经·序品》:“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

  • 吐哺握发【tǔ bǔ wò fà】

    成语解释:哺:口吕咀嚼着的食物。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头时多次把头发握在手中。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成语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 无功受禄【wú gōng shòu lù】

    成语解释:禄:旧时官吏的薪俸。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成语出处:《诗·魏风·伐檀序》:“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

  • 无所用心【wú suǒ yòng xīn】

    成语解释: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无所作为【wú suǒ zuò wéi】

    成语解释:作为:作出成绩。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 宵衣旰食【xiāo yī gàn shí】

    成语解释: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成语出处: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衣宵食。”

  • 衣食住行【yī shí zhù xíng】

    成语解释: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成语出处: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

  • 因噎废食【yīn yē fèi shí】

    成语解释: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 一饭三吐哺【yī fàn sān tǔ bǔ】

    成语解释: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

    成语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