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伯乐相马【bó lè xiàng mǎ】

    成语解释: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不分彼此【bù fēn bǐ cǐ】

    成语解释:形容关系密切,交情深厚。

    成语出处:宋·陈亮《谢安比王导论》:“一切以大体弥缝之,号令无所变更,而任用不乏其人。”

  • 出以公心【chū yǐ gōng xīn】

    成语解释: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成语出处: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三章:“大丈夫立身行事,须出以公心。”

  • 成城断金【chéng chéng duàn jīn】

    成语解释:成城,团结得像城堡一样坚固;断金,力量大得能折断金属。指万众一心,力量无比强大。

    成语出处:语出《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又《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大公无私【dà gōng wú sī】

    成语解释: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成语出处: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 党坚势盛【dǎng jiān shì shèng】

    成语解释:指团结紧、势力盛大。

    成语出处:

  • 反间之计【fǎn jiàn zhī jì】

    成语解释: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成语出处:《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 风雨同舟【fēng yǔ tóng zhōu】

    成语解释: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成语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 和衷共济【hé zhōng gòng jì】

    成语解释: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成语出处:《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 呼朋引类【hū péng yǐn lèi】

    成语解释:呼:叫;引:招来;类:同类。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憎苍蝇赋》:“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

  • 呼朋唤友【hū péng huàn yǒu】

    成语解释:指招引意气相投的人。

    成语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逛窑子》:“呼朋唤友把窑子进。身入迷魂,装烟倒茶,好不殷勤。”

  • 积少成多【jī shǎo chéng duō】

    成语解释: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四》:“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汉书·董仲舒传》:“聚少成多,积小致巨。”

  • 集腋成裘【jí yè chéng qiú】

    成语解释:腋: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衣。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成语出处:《慎子·知忠》:“狐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 精诚团结【jīng chéng tuán jié】

    成语解释: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成语出处:《茅盾选集 杂感二题之二》:“唯有盟国的精诚团结,才能赢得和平。”

  • 举国一致【jǔ guó yī zhì】

    成语解释: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 戮力同心【lù lì tóng xīn】

    成语解释: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成语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 安定团结【ān dìng tuán jié】

    成语解释:指形势、秩序、生活安稳,民众气氛和睦

    成语出处:邓小平《军队要整顿》:“我们要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安定团结的指示,整顿军队。”

  • 齐心协力【qí xīn xié lì】

    成语解释: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 水清无鱼【shuǐ qīng wú yú】

    成语解释: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成语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水至清则无鱼【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

    成语解释: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成语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四分五裂【sì fēn wǔ liè】

    成语解释: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成语出处:《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 同心合力【tóng xīn hé lì】

    成语解释: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 同心同德【tóng xīn tóng dé】

    成语解释: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成语出处:《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 同心协力【tóng xīn xié lì】

    成语解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 同舟共济【tóng zhōu gòng jì】

    成语解释: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成语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 同力协契【tóng lì xié qì】

    成语解释: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南史·宋纪·武帝》:“同力协契,所在蜂起。”

  • 同心并力【tóng xīn bìng lì】

    成语解释: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下》:“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

  • 同心一力【tóng xīn yī lì】

    成语解释: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成语出处: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近欲徙水北营,合于水南,同心一力,人自为战,何有不克哉?”

  • 万众一心【wàn zhòng yī xīn】

    成语解释: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成语出处:《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 无往不胜【wú wǎng bù shèng】

    成语解释:无论到哪儿都胜利。指到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

    成语出处:京剧《红色娘子军》第二场:“连长,我们军民一心,就无往不胜!”

  • 协力同心【xié lì tóng xīn】

    成语解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周书·崔谦传》:“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

  • 协力齐心【xié lì qí xīn】

    成语解释: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协心同力”、“协力同心”。

    成语出处:清·林则徐《密陈以重赏鼓励定海民众诛灭敌军片》:“吾民协力齐心,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 一心一意【yī xīn yī yì】

    成语解释: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 意气相投【yì qì xiāng tóu】

    成语解释: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成语出处:元·官大用《范张鸡黍》:“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

  • 一心一力【yī xīn yī lì】

    成语解释: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成语出处:清·魏源《圣武记》卷九:“自阖营将弁,以及士卒,无不一心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