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昂首挺胸【áng shǒu tǐng xiōng】

    成语解释: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成语出处:《上饶集中营 浩气长存》:“个个视死如归,坚贞不屈,昂首挺胸站在那里。”

  • 跋山涉水【bá shān shè shuǐ】

    成语解释: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成语出处:《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 闭月羞花【bì yuè xiū huā】

    成语解释: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成语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 毕恭毕敬【bì gōng bì jìng】

    成语解释: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 勃然大怒【bó rán dà nù】

    成语解释: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成语出处: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 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

    成语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成语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 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

    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 不刊之论【bù kān zhī lùn】

    成语解释: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成语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 不着边际【bù zhuó biān jì】

    成语解释:着:接触;边际:边界,边缘。挨不着边儿。多指说话空泛,不接触实际。

    成语出处: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一遭。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九回

  • 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

    成语解释: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晨钟暮鼓【chén zhōng mù gǔ】

    成语解释: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成语出处:唐·李成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 持之有故【chí zhī yǒu gù】

    成语解释: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成语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 出水芙蓉【chū shuǐ fú róng】

    成语解释: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成语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 楚楚可怜【chǔ chǔ kě lián】

    成语解释: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之用耳。”

  • 处之泰然【chǔ zhī tài rán】

    成语解释: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成语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 垂头丧气【chuí tóu sàng qì】

    成语解释: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 踔厉风发【chuō lì fēng fā】

    成语解释:踔厉:精神振奋,言论纵横;风发:象刮风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

    成语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中踔厉风发,常率屈其座人。”

  • 刺刺不休【cì cì bù xiū】

    成语解释:刺刺:多话的样子。形容说话唠叨,没完没了。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殷员外序》:“持被入直三省,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 词不达意【cí bù dá yì】

    成语解释: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成语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 才华横溢【cái huá héng yì】

    成语解释: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成语出处: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道光26年4月16日》:“温弟时文已才华横溢,长安诸友多称赏之。”

  • 崇论宏议【chóng lùn hóng yì】

    成语解释: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越的议论或见解。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 大步流星【dǎ bù liú xīng】

    成语解释: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成语出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他在爬犁的近边,大步流星地走着。”

  • 大发雷霆【dà fā léi tíng】

    成语解释:霆:呼雷,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 大腹便便【dà fù pián pián】

    成语解释:便便:肥胖的样子。形容肥胖的样子。

    成语出处:《后汉书·边韶传》:“边孝先,腹便便。”

  • 大公无私【dà gōng wú sī】

    成语解释: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成语出处: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 大惊失色【dà jīng shī sè】

    成语解释: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成语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 大惑不解【dà huò bù jiě】

    成语解释: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成语出处:《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 大惊小怪【dà jīng xiǎo guài】

    成语解释: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林择之》:“要肱把此事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 大摇大摆【dà yáo dà bǎi】

    成语解释: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次日早晨,大摇大摆出堂,将回子发落了。”

  • 大义凛然【dà yì lǐn rán】

    成语解释: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成语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 大义灭亲【dà yì miè qīn】

    成语解释: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 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

    成语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成语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 呆若木鸡【dāi ruò mù jī】

    成语解释: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成语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 胆战心惊【dǎn zhàn xīn jīng】

    成语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得意忘形【dé yì wàng xíng】

    成语解释: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成语出处:《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