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跋山涉水【bá shān shè shuǐ】

    成语解释: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成语出处:《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 碧海青天【bì hǎi qīng tiān】

    成语解释: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成语出处:唐·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波光粼粼【bō guāng lín lín】

    成语解释: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

    成语出处:阿来《尘埃落定》第七章:“月亮升起来,照着波光粼粼的小河。”

  • 波涛汹涌【bō tāo xiōng yǒng】

    成语解释: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是岁地连震”注引《吴录》:“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 车水马龙【chē shuǐ mǎ lóng】

    成语解释: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成语出处:《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 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

    成语解释: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成语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 滴水成冰【dī shuǐ chéng bīng】

    成语解释: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成语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严冬冱寒,滴水成冰。”

  • 滴水穿石【dī shuǐ chuān shí】

    成语解释: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风平浪静【fēng píng làng jìng】

    成语解释: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

  • 风起水涌【fēng qǐ shuǐ yǒng】

    成语解释: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成语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 覆水难收【fù shuǐ nán shōu】

    成语解释: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成语出处:《后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

  •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

    成语解释: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成语出处:《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夫际涯。”

  • 湖光山色【hú guāng shān sè】

    成语解释: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成语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锺为人物,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寇。”

  • 混水摸鱼【hùn shuǐ mō yú】

    成语解释: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

    成语出处:马南邨《燕山夜话 一个鸡蛋的家当》:“而他打算把这个拾来的鸡蛋,寄在邻居母鸡生下的许多鸡蛋里一起去孵,其目的更显然是混水摸鱼。”

  • 火耕水耨【huǒ gēng shuǐ nòu】

    成语解释: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成语出处:《史记·平淮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

  • 蛟龙得水【jiāo lóng dé shuǐ】

    成语解释: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成语出处:《管子·形势》:“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

  • 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

    成语解释: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 镜花水月【jìng huā shuǐ yuè】

    成语解释: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 落花流水【luò huā liú shuǐ】

    成语解释: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成语出处:唐·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五代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萍水相逢【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成语解释: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成语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千岩竞秀【qiān yán jìng xiù】

    成语解释:岩:山崖;竞:竞赛。重山叠岭的风景好象互相比美。形容山景秀丽。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 青山绿水【qīng shān lǜ shuǐ】

    成语解释:泛称美好山河。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青山绿水。’曰:‘见后如何?’师曰:‘绿水青山。’”

  • 山穷水尽【shān qióng shuǐ jìn】

    成语解释: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成语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山清水秀【shān qīng shuǐ xiù】

    成语解释:形容风景优美。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 水火无情【shuǐ huǒ wú qíng】

    成语解释:指水和火是不讲情面的,如疏忽大意,容易造成灾祸。

    成语出处: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鸣,正是外合里应,教智伯才知水火无情。”

  • 双瞳剪水【shuāng tóng jiǎn shuǐ】

    成语解释:瞳:瞳孔,指眼睛。形容眼睛清澈明亮。

    成语出处:唐·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 水到渠成【shuǐ dào qú chéng】

    成语解释: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成语出处: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 水木清华【shuǐ mù qīng huá】

    成语解释: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成语出处: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 水清无鱼【shuǐ qīng wú yú】

    成语解释: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成语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水乳交融【shuǐ rǔ jiāo róng】

    成语解释: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致使玄黄不辨,水乳不分。”

  • 水泄不通【shuǐ xiè bù tōng】

    成语解释:汇:排泄。象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

  • 水落石出【shuǐ luò shí chū】

    成语解释: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水性杨花【shuǐ xìng yáng huā】

    成语解释:象流水那样易变,象杨花那样轻飘。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小孙屠》:“你休得假惺惺,杨花水性无凭准。”

  • 水深火热【shuǐ shēn huǒ rè】

    成语解释: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水天一色【shuǐ tiān yī sè】

    成语解释: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成语出处: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