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唉声叹气【āi shēng tàn qì】

    成语解释: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终日价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哀鸿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

    成语解释: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黯然销魂【àn rán xiāo hún】

    成语解释: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成语出处: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 百感交集【bǎi gǎn jiāo jí】

    成语解释: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 毕恭毕敬【bì gōng bì jìng】

    成语解释: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 勃然大怒【bó rán dà nù】

    成语解释: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成语出处: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 波光粼粼【bō guāng lín lín】

    成语解释: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

    成语出处:阿来《尘埃落定》第七章:“月亮升起来,照着波光粼粼的小河。”

  • 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

    成语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成语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 博学多才【bó xué duō cái】

    成语解释: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成语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 博闻强识【bó wén qiáng zhì】

    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

    成语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成语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 八仙过海【bā xiān guò hǎi】

    成语解释: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 悲痛欲绝【bēi tòng yù jué】

    成语解释: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 宾客盈门【bīn kè yíng mén】

    成语解释:指来客很多。

    成语出处:《旧唐书·窦威传》:“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

  • 怅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 shī】

    成语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 车水马龙【chē shuǐ mǎ lóng】

    成语解释: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成语出处:《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 沉吟不决【chén yīn bù jué】

    成语解释: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成语出处:三国·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 诚惶诚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成语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成语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 痴心妄想【chī xīn wàng xiǎng】

    成语解释: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时刻难过。”

  • 处之泰然【chǔ zhī tài rán】

    成语解释: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成语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 触目惊心【chù mù jīng xīn】

    成语解释: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成语出处:唐·韩愈《昌黎集·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怵心。”

  • 垂头丧气【chuí tóu sàng qì】

    成语解释: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 椎心泣血【chuí xīn lì xuè】

    成语解释:椎心:捶胸脯;泣血:哭得眼中流血。捶拍胸膛,哭泣出血。形容非常悲痛。

    成语出处:汉·李陵《答苏武书》:“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 垂涎三尺【chuí xián sān chǐ】

    成语解释: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 春风化雨【chūn fēng huà yǔ】

    成语解释: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 春色满园【chūn sè mǎn yuán】

    成语解释: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吕从庆《丰溪存稿·小园》:“小园春色丽,花发两三株。” 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春光明媚【chūn guāng míng mèi】

    成语解释: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成语出处:元·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

  • 迟疑不决【chí yí bù jué】

    成语解释:形容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宋史·侯益传》:“尔往至彼,如益来,即置勿问,苟迟疑不决,即以便宜从事。”

  • 楚弓遗影【chǔ gōng yí yǐng】

    成语解释:比喻因某事造成的疑惧心理。

    成语出处:《晋书·乐广传》:“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 大发雷霆【dà fā léi tíng】

    成语解释:霆:呼雷,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 大惊失色【dà jīng shī sè】

    成语解释: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成语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 大惑不解【dà huò bù jiě】

    成语解释: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成语出处:《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 大惊小怪【dà jīng xiǎo guài】

    成语解释: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林择之》:“要肱把此事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 大失所望【dà shī suǒ wàng】

    成语解释: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 大喜过望【dà xǐ guò wàng】

    成语解释: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成语出处:《汉书·黥布传》:“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