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

    成语解释: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编》第四回:“到这时候,我仿佛大彻大悟了不是?”

  • 顿开茅塞【dùn kāi máo sè】

    成语解释: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

    成语解释: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 豁然贯通【huò rán guàn tōng】

    成语解释: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了弄通了某个道理。

    成语出处:宋·朱熹《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 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

    成语解释: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豁然大悟【huò rán dà wù】

    成语解释:形容彻底晓悟。

    成语出处:唐·慧能《坛经·宣诏品》:“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 开雾睹天【kāi wù dǔ tiān】

    成语解释:比喻使人豁然开朗。

    成语出处:汉·徐干《中论·审大臣》:“文王之识也,灼然若披云而见日,霍然若开雾而观天。”

  • 立地成佛【lì dì chéng fó】

    成语解释: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昭觉勤禅师法嗣》:“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飏下屠刀,立地成佛。”

  • 茅塞顿开【máo sè dùn kāi】

    成语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 醍醐灌顶【tí hú guàn dǐng】

    成语解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 如梦初醒【rú mèng chū xǐng】

    成语解释: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 幡然醒悟【fān rán xǐng wù】

    成语解释:形容迅速而彻底地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幡然,也作翻然,本义是回飞的样子,引申为迅速而彻底地改变。

    成语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