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哀而不伤【āi ér bù shāng】

    成语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成语出处:《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不绝如缕【bù jué rú lǚ】

    成语解释: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成语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 巴人下里【bā rén xià lǐ】

    成语解释: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成语出处: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故玉微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 吹弹歌舞【chuī tán gē wǔ】

    成语解释: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居士,如今那高楼上吹弹歌舞,饮酒欢娱,敢管待那士大夫哩。”

  • 吹篪乞食【chuī chí qǐ shí】

    成语解释: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成语出处: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 荡气回肠【dàng qì huí cháng】

    成语解释: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 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成语解释: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 繁弦急管【fán xián jí guǎn】

    成语解释: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成语出处: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

  • 顾曲周郎【gù qǔ zhōu láng】

    成语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狗马声色【gǒu mǎ shēng sè】

    成语解释:良犬、骏马、音乐、女色。泛指养狗、骑马、听歌、狎妓等剥削阶级行乐的方式。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成语出处:宋·张孝祥《宣州新建御书阁记》:“谓虽极天下之贵,而退朝燕息,从容娱乐者,独在于是,狗马声色技巧之奉,不皇及也。”

  • 含商咀征【hán shāng jǔ zhēng】

    成语解释: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宫”、“商”、“征”均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亦作“含宫咀征”。

    成语出处:

  • 回肠伤气【huí cháng shāng qì】

    成语解释: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诸声,能回转入肠,伤断人气。”

  • 金鼓喧阗【jīn gǔ xuān tián】

    成语解释:金鼓:金钲和鼓。喧阗:声音大。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

    成语出处:清·金捧阊《守一斋笔记·芦花会》:“忽金鼓喧阗,仪卫甚盛,观者踵接肩摩。”

  • 铿锵有力【kēng qiāng yǒu lì】

    成语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成语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 连绵不断【lián mián bù duàn】

    成语解释: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成语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

  • 龙言凤语【lóng yán fèng yǔ】

    成语解释: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成语出处:

  • 靡靡之声【mǐ mǐ zhī shēng】

    成语解释:指柔弱、颓靡的音乐。同“靡靡之音”。

    成语出处:《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

  • 袅袅余音【niǎo niǎo yú yīn】

    成语解释: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诸君听小子讲书,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袅袅余音哩。”

  • 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

    成语解释: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成语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似大姐这般玉质花容,清歌妙舞,在这歌妓中可是少也。”

  • 绕梁之音【rǎo liáng zhī yīn】

    成语解释: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成语出处: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 桑间濮上【sāng jiān pú shàng】

    成语解释: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古指淫风。后也指男女幽会。

    成语出处:《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 声动梁尘【shēng dòng liáng chén】

    成语解释:形容歌声嘹亮动人。

    成语出处:汉·刘向《别录》:“汉兴,鲁人虞公善雅乐,发声尽动梁上尘。”

  • 丝竹管弦【sī zhú guǎn xián】

    成语解释: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桑间之音【sāng jiān zhī yīn】

    成语解释:指淫靡的音乐。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音初》:“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

  • 驷马仰秣【sì mǎ yǎng mò】

    成语解释: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成语出处:语出《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倞注:“仰首而秣,听其声也。”

  • 弹丝品竹【tán sī pǐn zhú】

    成语解释: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成语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开场:“但咱们,虽宦裔,总皆通。弹丝品竹,那堪咏月与嘲风。”明·杨柔胜《玉环记·皋谒延赏》:“尽称我弹丝品竹,沉李浮瓜,此处当追赏。”

  • 宛转悠扬【wǎn zhuǎn yōu yáng】

    成语解释:委宛曲折,也指声音悠扬动听。

    成语出处:鲁迅《社戏》:“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 亡国之音【wáng guó zhī yīn】

    成语解释: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成语出处:《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娓娓动听【wěi wěi dòng tīng】

    成语解释: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成语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语来对答,倒也说得清脆悠扬,娓娓动听。”

  • 萎靡不振【wěi mǐ bù zhèn】

    成语解释:萎靡:颓丧。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失。”

  • 亡国之声【wáng guó zhī shēng】

    成语解释:指淫靡的音乐。

    成语出处:《韩非子·十过》:“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 下里巴人【xià lǐ bā rén】

    成语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 弦外之音【xián wài zhī yīn】

    成语解释: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 箫韶九成【xiāo sháo jiǔ chéng】

    成语解释: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九章。指箫韶音乐奏了九章。

    成语出处:《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 雅俗共赏【yǎ sú gòng shǎng】

    成语解释: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成语出处: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