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可开交【bù kě kāi jiāo】

    成语解释:开:打开,解开;交:相错,纠缠。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成语出处:清·姬文《市声》第二十四回:“两口子正在吵得不可开交。”

  • 大发雷霆【dà fā léi tíng】

    成语解释:霆:呼雷,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 喋喋不休【dié dié bù xiū】

    成语解释: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成语出处:《汉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 各行其是【gè xíng qí shì】

    成语解释: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一回:“我之求死,你之求生,是各行其是。”

  • 火冒三丈【huǒ mào sān zhàng】

    成语解释:形容愤怒到极点。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一句话把他说得跳起来,火冒三丈。”

  • 结结巴巴【jiē jiē bā bā】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不流利。也比喻凑合,勉强。

    成语出处:老舍《骆驼祥子》十三:“结结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说了一遍,虽然费力,可是说的不算不完全。”

  • 理屈词穷【lǐ qū cí qióng】

    成语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 乱作一团【luàn zuò yī tuán】

    成语解释:混杂在一起,形容极为混乱。

    成语出处: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三》:“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

  • 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

    成语解释: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 强词夺理【qiǎng cí duó lǐ】

    成语解释: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 声嘶力竭【shēng sī lì jié】

    成语解释:嘶:哑;竭:尽。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

    成语出处:《晚清文学钞 轰天雷》:“北山大哭,哭得声哑力竭,倒是嫂嫂劝住了。”

  • 头头是道【tóu tóu shì dào】

    成语解释: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成语出处:《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 无济于事【wú jì yú shì】

    成语解释: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二回:“如今远水救不得近火,就是我们再帮点忙,至多再凑了几百银子,也无济于事。”

  • 一反常态【yī fǎn cháng tài】

    成语解释: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成语出处:郭澄清《大刀记》第16章:“可是而今,他却一反常态,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起来。”

  • 有口难辩【yǒu kǒu nán biàn】

    成语解释:虽然有口,却难以分辩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无处申诉。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孟夫人有口难辩,倒被他缠住身子,不好动身。”

  • 不由分说【bù yóu fēn shuō】

    成语解释:由:听从,顺便;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成语出处: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

  • 抽抽搭搭【chōu chōu dā dā】

    成语解释:形容抵声哭泣。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6回:“平儿听了,越发抽抽搭搭的哭了起来。”

  • 满腹狐疑【mǎn fù hú yí】

    成语解释:一肚子的疑惑。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公子听如此说,便不好问,只是未免满腹狐疑。”

  • 慢条斯理【màn tiáo sī lǐ】

    成语解释: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在意如不在意。”

  • 语无伦次【yǔ wú lún cì】

    成语解释: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成语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引《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

  • 顿足捶胸【dùn zú chuí xiōng】

    成语解释:用脚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极度悲痛或恼怒,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明·吴元泰《东游记》第七回:“只见杨子哀号哽咽,顿足捶胸,抚棺长恨,欲拔剑自刎。”

  • 乱七八糟【luàn qī bā zāo】

    成语解释: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

    成语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家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洁,不象公坊以前乱七八糟的样子了,这是霞郎的成绩。”

  • 声色俱厉【shēng sè jù lì】

    成语解释: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成语出处:《晋书·明帝纪》:“(王)敦素以帝神武明略,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日:‘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 闪烁其词【shǎn shuò qí cí】

    成语解释: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 针锋相对【zhēn fēng xiāng duì】

    成语解释: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夫一切回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 振振有词【zhèn zhèn yǒu cí】

    成语解释: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成语出处: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 你争我夺【nǐ zhēng wǒ duó】

    成语解释:指相互争夺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这些富贵公子,你争我夺,依了张家,违了李家。”

  • 沉默不语【chén mò bù yǔ】

    成语解释:指一言不发

    成语出处:沈从文《沅陵的人》:“这是一群默默无闻沉默不语真正的战士!”

  • 可怜巴巴【kě lián bā bā】

    成语解释:非常令人可怜的样子

    成语出处: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要再借,剩下这可怜巴巴的五亩地,也得戴上笼头啦!”

  • 嚎啕大哭【háo táo dà kū】

    成语解释:大声哭叫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6回:“今日看他悲哀欲绝,心里更加不忍,竟嚎啕大哭起来。”

  • 大吼大叫【dà hǒu dà jiào】

    成语解释:大声喊叫

    成语出处:梁实秋《懒》:“任谁看完报纸之后,必须折好叠好放还原处,否则他就大吼大叫。”

  • 不理不睬【bù lǐ bù cǎi】

    成语解释:指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7回:“那位金姨太太面罩重霜的不发一言,任凭这边赔尽小心,那边只是不理不睬。”

  • 时断时续【shí duàn shí xù】

    成语解释:不连续的,具有无条理的和不连贯的特性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6章:“虽然这样时断时续地学,但他实际上早可以独立开汽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