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败军之将【bài jūn zhī jiàng】

    成语解释: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成语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 博士买驴【bó shì mǎi lǘ】

    成语解释: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 补阙灯檠【bǔ quē dēng qíng】

    成语解释: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成语出处:宋·陶谷《清异传》:“冀州儒李大壮畏服小君,万一不遵号令,则叱令正坐,为绾髻,中安灯碗燃灯火,大壮屏气定体,如枯木土偶,人诨目之曰补阙灯檠。”

  • 不今不古【bù jīn bù gǔ】

    成语解释: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成语出处:汉·扬雄《太玄经·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 吹大法螺【chuī dà fǎ luó】

    成语解释: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成语出处:《妙法莲花经·序品》:“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 尺二秀才【chǐ èr xiù cái】

    成语解释: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盡”字的俗体“尽”字。

    成语出处: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声画押韵贵乎审》:“诚斋先生杨公考校湖南漕试,……先生见卷子上书‘盡’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乃上庠人,力争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竟黜之。”

  •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

    成语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成语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 大人先生【dà rén xiān sheng】

    成语解释: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成语出处:晋·刘伶《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 阿谀奉承【ē yú fèng chéng】

    成语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 恩将仇报【ēn jiāng chóu bào】

    成语解释: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七:“奴字亦望夫荣妻贵,何期你忘恩负本,就不念结发之情,恩将仇报,将奴推堕江心。”

  • 发号施令【fā hào shī lìng】

    成语解释: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

    成语出处:《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藏。”《淮南子·本经训》:“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

  • 反唇相讥【fǎn chún xiāng jī】

    成语解释:反唇:回嘴、顶嘴。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成语出处:《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 刚愎自用【gāng bì zì yòng】

    成语解释: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穀,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 狗仗人势【gǒu zhàng rén shì】

    成语解释: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

    成语出处:明·李开元《宝剑记》第五出:“(丑白)他怕怎的?(净白)他怕我狗仗人势。”

  • 贵人多忘事【guì rén duō wàng shì】

    成语解释: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 过河拆桥【guò hé chāi qiáo】

    成语解释: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 挂羊头卖狗肉【guà yáng tóu mài gǒu ròu】

    成语解释: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成语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第31卷:“悬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

  • 贵人多忘【guì rén duō wàng】

    成语解释:贵人:地位贵显的人。指地位显赫的人往往不念旧交或讥笑人健忘。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恚恨》:“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内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 好高骛远【hào gāo wù yuǎn】

    成语解释: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成语出处:《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 好吃懒做【hào chī lǎn zuò】

    成语解释:好:喜欢、贪于。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样好吃懒做的淫妇,睡到这等日高才起来。”

  • 厚颜无耻【hòu yán wú chǐ】

    成语解释:颜:脸面。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

  •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成语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 滑天下之大稽【huá tiān xià zhī dà jī】

    成语解释: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成语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小品文的生机》:“不但唱工,单是黑头涎脸扮丑脚,丑脚挺胸学黑头,戏场上只见白鼻子的和黑脸孔的丑脚多起来,也就滑天下之大稽。”

  • 黄口孺子【huáng kǒu rú zǐ】

    成语解释: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成语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黄口小儿【huáng kǒu xiǎo ér】

    成语解释: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 鸡犬升天【jī quǎn shēng tiān】

    成语解释: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成语解释: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

    成语出处:张抗抗《国魂》:“因为父亲曾经发表过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中赞扬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书,被认为借古讽今。”

  • 金口玉言【jīn kǒu yù yán】

    成语解释: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成语出处:晋·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栖迟穷巷,守此困极。”

  • 荆人涉澭【jīng rén shè yōng】

    成语解释: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 敬而远之【jìng ér yuǎn zhī】

    成语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酒囊饭袋【jiǔ náng fàn dài】

    成语解释:只会吃喝,不会做事。讥讽无能的人。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

  • 空前绝后【kōng qián jué hòu】

    成语解释: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成语出处:《宣和画谱》:“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

  • 冷言冷语【lěng yán lěng yǔ】

    成语解释:带讥讽的冷冰冰的话。

    成语出处:《宝林禅师语录》:“山门疏:关着门,尽是自家屋里,何须冷言冷语,暗地敲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七:“只这冷言冷语,带讥带讪的,教人怎么当得!”

  • 沐猴衣冠【mù hóu yī guàn】

    成语解释:同“沐猴而冠”。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 难兄难弟【nàn xiōng nàn dì】

    成语解释:

    nàn xiōng nàn dì
    解释: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出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编》;其以半殖民地的风貌出现于世界也,和我们实在是难兄难弟。
    近义词:患难之交
    反义词:反目成仇| 恩断义绝

    nán xiōng nán dì解释: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近义词:一丘之貉

    成语出处: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 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