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挨山塞海【āi shān sè hǎi】

    成语解释:形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日观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

  • 安如泰山【ān rú tài shān】

    成语解释: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 安如太山【ān rú tài shān】

    成语解释:形容极其平安稳固。泰,也写作“太”。同“安如泰山”。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 安若泰山【ān ruò tài shān】

    成语解释: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成语出处:《南史·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

  • 拔地摇山【bá dì yáo shān】

    成语解释: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成语出处:《英烈传》第四十九回:“乌龙镇上驻不赤龙舟,搅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摇山。”

  • 巴山蜀水【bā shān shǔ shuǐ】

    成语解释: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成语出处:

  • 巴山夜雨【bā shān yè yǔ】

    成语解释: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成语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 跋山涉水【bá shān shè shuǐ】

    成语解释: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成语出处:《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 拔山盖世【bá shān gài shì】

    成语解释: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拔山扛鼎【bá shān gāng dǐng】

    成语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白山黑水【bái shān hēi shuǐ】

    成语解释: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成语出处:《金史·世纪》:“生女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 半壁江山【bàn bì jiāng shān】

    成语解释: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成语出处:清·蒋士诠《冬青树·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 背山起楼【bèi shān qǐ lóu】

    成语解释: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成语出处:宋·胡仔《茹溪渔隐丛话前集·西崑体》:“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上晒裤,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 本性难移【běn xìng nán yí】

    成语解释: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

    成语出处:元·尚仲贤《柳毅传书》楔子:“想他每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

  • 逼上梁山【bī shàng liáng shān】

    成语解释: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 禀性难移【bǐng xìng nán yí】

    成语解释:本性难以改变。

    成语出处:元·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楔子:“想他第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离凤阁近渔矶。”

  • 拔山举鼎【bá shān jǔ dǐng】

    成语解释: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成语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 拔树撼山【bá shù hàn shān】

    成语解释:拔起大树,摇动高山。形容声势极大。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四折:“唤雨的注雨如倾,呼风的狂风乱吼,天摧地塌,拔树撼山。”

  • 巴山度岭【bā shān dù lǐng】

    成语解释:指爬山越岭。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只见解珍、解宝便道:‘我兄弟两个,原是猎户出身,巴山度岭得惯。’”

  • 避溺山隅【bì nì shān yú】

    成语解释: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美人赋》:“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

  • 冰山易倒【bīng shān yì dǎo】

    成语解释: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成语出处:《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虽待我不薄,奈他年寿无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 不识庐山真面目【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语解释: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残山剩水【cán shān shèng shuǐ】

    成语解释: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成语出处: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 春山如笑【chūn shān rú xiào】

    成语解释: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成语出处: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 藏之名山【cáng zhī míng shān】

    成语解释: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成语出处:三国·魏·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 尺山寸水【chǐ shān cùn shuǐ】

    成语解释:指每一小块山水。

    成语出处:清·张问陶《青神舟中饮酒排闷》诗:“丹稜彭君古豪杰,对予常笑峨嵋劣;曾向华严顶上来,尺山寸水皆能说。”

  • 愁山闷海【chóu shān mèn hǎi】

    成语解释: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 楚水吴山【chǔ shuǐ wú shān】

    成语解释: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牙书》:“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 丛山峻岭【cóng shān jùn lǐng】

    成语解释:无数高大险峻的山岭。

    成语出处: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在矿井里》:“煤矿的空中索道,越过了丛山峻岭。”

  • 重山复岭【chóng shān fù lǐng】

    成语解释:指山峦重叠层接。

    成语出处:明·何景明《进舟赋》序:“予使于滇,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

  • 重山复水【chóng shān fù shuǐ】

    成语解释: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成语出处:宋·林逋《风水洞》诗:“平昔常闻风水洞,重山复水去无穷。”

  • 大好河山【dà hǎo hé shān】

    成语解释: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成语出处:清 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举其防家贼、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 带砺山河【dài lì shān hé】

    成语解释: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 刀山火海【dāo shān huǒ hǎi】

    成语解释: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成语出处: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 刀山剑树【dāo shān jiàn shù】

    成语解释: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