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绝如缕【bù jué rú lǚ】

    成语解释: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成语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 不知肉味【bù zhī ròu wèi】

    成语解释: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八音遏密【bā yīn è mì】

    成语解释: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

    成语出处:《尚书·舜曲》:“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 吹弹歌舞【chuī tán gē wǔ】

    成语解释: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居士,如今那高楼上吹弹歌舞,饮酒欢娱,敢管待那士大夫哩。”

  • 荡气回肠【dàng qì huí cháng】

    成语解释: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 遏密八音【è mì bā yīn】

    成语解释:遏:阻止;密:寂静。各种乐器停止演奏,乐声寂静。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

    成语出处:《尚书·舜曲》:“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 繁弦急管【fán xián jí guǎn】

    成语解释: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成语出处: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

  • 顾曲周郎【gù qǔ zhōu láng】

    成语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铿锵有力【kēng qiāng yǒu lì】

    成语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成语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 袅袅余音【niǎo niǎo yú yīn】

    成语解释: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成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诸君听小子讲书,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袅袅余音哩。”

  • 轻而易举【qīng ér yì jǔ】

    成语解释: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成语出处:《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 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

    成语解释: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成语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似大姐这般玉质花容,清歌妙舞,在这歌妓中可是少也。”

  • 若即若离【ruò jì ruò lí】

    成语解释: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如蛱蝶穿花;若即若离,似蜻蜓点水。”

  • 热情洋溢【rè qíng yáng yì】

    成语解释: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成语出处:曹靖华《罗汉岭前吊秋白》:“对全世界来说,这些热情洋溢的报导,正是拨云雾而见青天啊!”

  • 丝竹管弦【sī zhú guǎn xián】

    成语解释: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亡国之音【wáng guó zhī yīn】

    成语解释: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成语出处:《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萎靡不振【wěi mǐ bù zhèn】

    成语解释:萎靡:颓丧。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失。”

  • 无边无际【wú biān wú jì】

    成语解释: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成语出处:清·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 一唱三叹【yī chàng sān tàn】

    成语解释: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成语出处:《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 一事无成【yī shì wú chéng】

    成语解释: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成语解释: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成语出处: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 引商刻羽【yǐn shāng kè yǔ】

    成语解释: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

    成语解释: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成语出处: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

    成语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靡靡之音【mǐ mǐ zhī yīn】

    成语解释: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成语出处:《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 曲高和寡【qǔ gāo hè guǎ】

    成语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全力以赴【quán lì yǐ fù】

    成语解释: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成语出处:清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 虚无飘渺【xū wú piāo miǎo】

    成语解释:形容若有若无,空虚渺茫。

    成语出处:

  • 余音袅袅【yú yīn niǎo niǎo】

    成语解释: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成语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余音绕梁【yú yīn rào liáng】

    成语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成语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 黄钟大吕【huáng zhōng dà lǚ】

    成语解释: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成语出处:《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郑玄注:“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钟阳声之首,大吕为之合。”

  • 击节叹赏【jī jié tàn shǎng】

    成语解释: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成语出处:晋·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

  • 钧天广乐【jūn tiān guǎng yuè】

    成语解释: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成语出处:《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

  • 南风不竞【nán fēng bù jìng】

    成语解释:南风:南方的音乐;不竞:指乐音微弱。原指楚军战不能胜。后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十八年》:“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 绕梁三日【rǎo liáng sān rì】

    成语解释: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成语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