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栈山航海【zhàn shān háng hǎi】

    成语解释: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

    成语出处: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栈山航海,逾沙轶漠之贡,府无虚月。”

  • 枕山负海【zhěn shān fù hǎi】

    成语解释:靠山依海。同“枕山襟海”。

    成语出处:明·张煌言《山头重筑海塘碑记》:“台之缑城,枕山负海。”

  • 枕山襟海【zhěn shān jīn hǎi】

    成语解释:靠山依海。

    成语出处: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 指山卖磨【zhǐ shān mài mò】

    成语解释:指着山上的石头当磨来卖。比喻事情还没有头绪就过早说出去或答应下来。也指以有名无实的手法进行欺骗。

    成语出处: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第一折:“出来的都关来节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合天道?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划地为牢。”

  • 拄颊看山【zhǔ jiá kàn shān】

    成语解释: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亦为悠然自得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范成大《次胡经仲知丞赠别韵》:“先生有道抗浮云,拄颊看山意最真。”

  • 阻山带河【zǔ shān dài hé】

    成语解释:靠山环河。指形势险要。

    成语出处:《汉书·项籍传》:“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

  • 不识泰山【bù shí tài shān】

    成语解释: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跋涉山川【bá shè shān chuān】

    成语解释: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 跋履山川【bá lǚ shān chuān】

    成语解释: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之侯。”

  • 跋山涉川【bá shān shè chuān】

    成语解释: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成语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 百二山川【bǎi èr shān chuān】

    成语解释: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成语出处:《全元散曲·新水令》:“随人愿、照百二山川,照百二山川,一点金星瑞云里现。”

  • 半壁河山【bàn bì hé shān】

    成语解释: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成语出处:清·钮琇《觚剩·虎林军营唱和》:“昊《怀古》四首《咏岳忠武》云:‘将军野战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撑。’”

  • 半壁山河【bàn bì shān hé】

    成语解释: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成语出处:李光《集诗述感》:“半壁山河话战争,布衣空负鲁连名。”

  •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

    成语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崇山峻岭【chóng shān jùn lǐng】

    成语解释: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

    成语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高山仰止【gāo shān yǎng zhǐ】

    成语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隔行如隔山【gé háng rú gé shān】

    成语解释:指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

    成语出处: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参谋长虽然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可是隔行如隔山,和土匪们联络便不如小喜。”

  • 龙飞凤舞【lóng fēi fèng wǔ】

    成语解释: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成语出处: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 庐山真面目【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漫山遍野【màn shān biàn yě】

    成语解释: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 名落孙山【míng luò sūn shān】

    成语解释: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成语出处: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泰山北斗【tài shān běi dǒu】

    成语解释: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成语出处:《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 泰山压顶【tài shān yā dǐng】

    成语解释: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成语出处:明 贾凫西《木皮词 正传》:“给了他个泰山压顶没有躲闪,把那助纣为虐的杀个净,直杀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门。”

  • 童山濯濯【tóng shān zhuó zhuó】

    成语解释: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 秀水明山【xiù shuǐ míng shān】

    成语解释: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 云雨巫山【yún yǔ wū shān】

    成语解释: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一叶障目【yī yè zhàng mù】

    成语解释: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 依山傍水【yī shān bàng shuǐ】

    成语解释: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成语出处:宋·叶適《安集两淮申省状》:“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

  • 筚路蓝缕【bì lù lán lǚ】

    成语解释: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重山峻岭【chóng shān jùn lǐng】

    成语解释:连绵起伏的高山。

    成语出处:《宣和画谱·赵令穰》:“使周览江、浙、荆、湘重山峻岭,江湘溪涧之胜丽,以为笔端之助,则亦不减晋宋流辈。”

  • 海誓山盟【hǎi shì shān méng】

    成语解释: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南乡子·赠妓》:“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 庐山真面【lú shān zhēn miàn】

    成语解释: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成语出处:清·杨伦《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 马放南山【mǎ fàng nán shān】

    成语解释: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成语出处:《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青山不老【qīng shān bù lǎo】

    成语解释: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