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百川归海【bǎi chuān guī hǎi】

    成语解释: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出处:《淮南子·氾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 波涛汹涌【bō tāo xiōng yǒng】

    成语解释: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是岁地连震”注引《吴录》:“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 不可逾越【bù kě yú yuè】

    成语解释:逾:越过。不可能超过或不可能越过。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

  • 楚尾吴头【chǔ wěi wú tóu】

    成语解释: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

    成语出处:宋·朱熹《铅山立春》诗:“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

  • 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

    成语解释: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成语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 长江后浪推前浪【cháng jiāng hòu làng tuī qián làng】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成语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长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则一片西飞一片东,岁月匆匆。”

  • 楚水吴山【chǔ shuǐ wú shān】

    成语解释: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牙书》:“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 大江南北【dà jiāng nán běi】

    成语解释: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

    成语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25回:“目今大江南北,盗贼蜂起,江淮之地,十去其五;河南、河北,或复或失,不得安宁。”

  • 大浪淘沙【dà làng táo shā】

    成语解释:淘:用水冲洗。去掉杂质。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

    成语出处:粟裕《激流归大海》:“这支队伍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质量更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

  • 砥柱中流【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语解释: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 东南半壁【dōng nán bàn bì】

    成语解释:半壁:半边。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以南的半边江山。

    成语出处:元·施君美《幽闺记·虎狼扰乱》:“金朝那解番狼将,血溅东南半壁天。”

  • 翻江倒海【fān jiāng dǎo hǎi】

    成语解释: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成语出处:宋·陆游《夜宿阳山矶》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

  • 风景不殊【fēng jǐng bù shū】

    成语解释:殊:不同。用以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亡。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晋书·王导传》:“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 风平浪静【fēng píng làng jìng】

    成语解释: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墙。’”

  • 风急浪高【fēng jí làng gāo】

    成语解释:形容风浪很大。

    成语出处:《文汇报》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涛汹涌,风急浪高。”

  • 海晏河清【hǎi yàn hé qīng】

    成语解释: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 河山带砺【hé shān dài lì】

    成语解释: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 后浪推前浪【hòu làng tuī qián làng】

    成语解释:江水奔流,前后相继。比喻后面的事物推动前面的事物,象后浪推动前浪一样,不断前进。

    成语出处:宋·文珦《过苕溪》诗:“祗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 江东父老【jiāng dōng fù lǎo】

    成语解释: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 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

    成语解释: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成语出处: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 砺山带河【lì shān dài hé】

    成语解释: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 龙蹲虎踞【lóng dūn hǔ jù】

    成语解释:犹言龙盘虎踞。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成语出处:宋·丁开《建业》诗:“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

  • 铺天盖地【pū tiān gài dì】

    成语解释: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

    成语出处: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卷二 志仁禅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遮天盖地。’”

  • 山光水色【shān guāng shuǐ sè】

    成语解释: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 推波助澜【tuī bō zhù lán】

    成语解释: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成语出处:隋·王通《文中子·问易篇》:“真君建德之事,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 万马奔腾【wàn mǎ bēn téng】

    成语解释:成千上万匹刀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钱多处白丁横带》:“空中如万马奔腾,树杪似千军拥沓。”

  • 吴头楚尾【wú tóu chǔ wěi】

    成语解释: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

    成语出处: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职方乘序》:‘吴头楚尾。’”

  • 吴下阿蒙【wú xià ā méng】

    成语解释: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 文江学海【wén jiāng xué hǎi】

    成语解释: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成语出处: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

  • 新亭对泣【xīn tíng duì qì】

    成语解释: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 汹涌澎湃【xiōng yǒng péng pài】

    成语解释: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 烟波浩渺【yān bō hào miǎo】

    成语解释: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成语出处:唐 崔致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晓鸟飞处认乡关。”

  • 一望无际【yī wàng wú jì】

    成语解释: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一望无际,似有千里之遥。”

  • 一泻千里【yī xiè qiān lǐ】

    成语解释: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成语出处: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在河,一泻千里。”

  • 源源不绝【yuán yuán bù jué】

    成语解释: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