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知不觉【bù zhī bù jué】

    成语解释: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成语出处: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

  • 布衣之交【bù yī zhī jiāo】

    成语解释: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

  • 不足与谋【bù zú yǔ móu】

    成语解释:与: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触类旁通【chù lèi páng tōng】

    成语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出淤泥而不染【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

    成语解释: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成语出处:宋·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 丹之所藏者赤【dān zhī suǒ cáng zhě chì】

    成语解释: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 道不同不相为谋【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

    成语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成语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 耳濡目染【ěr rǔ mù rǎn】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耳闻目睹【ěr wén mù dǔ】

    成语解释: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 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

    成语解释: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成语出处:《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贵在知心【guì zài zhī xīn】

    成语解释:以知心交心为贵,指朋友之间心心相印。

    成语出处:

  •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

    成语解释: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成语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 话不投机【huà bù tóu jī】

    成语解释:投机:意见相合。形容话说不到一起。

    成语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吃紧的理不服人,言不谙典,话不投机。”

  • 久而久之【jiǔ ér jiǔ zhī】

    成语解释: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28回:“万一多嘴多舌,露出话来,人家一个年轻娃子,知他性情怎样的?久而久之,慢慢知晓便罢。”

  • 君子之交【jūn zǐ zhī jiāo】

    成语解释: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成语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 酒逢知己千杯少【jiǔ féng zhī jǐ qiān bēi shǎo】

    成语解释: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成语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三回:“二人也把别后之事,谈了一番。三人俱备大悦。正是: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 目濡耳染【mù rǔ ěr rǎn】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 蓬生麻中【péng shēng má zhōng】

    成语解释: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

    成语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

    成语解释: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 青出于蓝【qīng chū yú lán】

    成语解释: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成语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潜移暗化【qián yí àn huà】

    成语解释: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同“潜移默化”。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成语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成语出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 人以群分【rén yǐ qún fēn】

    成语解释: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成语出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 融为一体【róng wéi yī tǐ】

    成语解释: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成语出处:先秦·管仲《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

  • 始终如一【shǐ zhōng rú yī】

    成语解释:始:开始;终:结束。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

    成语出处:《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 四海皆兄弟【sì hǎi jiē xiōng dì】

    成语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同“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兔死狐悲【tù sǐ hú bēi】

    成语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成语出处:《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 物伤其类【wù shāng qí lèi】

    成语解释: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 物以类聚【wù yǐ lèi jù】

    成语解释: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成语出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臭味相投【xiù wèi xiāng tóu】

    成语解释: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指坏的)。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

  • 言而有信【yán ér yǒu xìn】

    成语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成语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以文会友【yǐ wén huì yǒu】

    成语解释: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成语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 一死一生【yī sǐ yī shēng】

    成语解释: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成语出处:《史记·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 志同道合【zhì tóng dào hé】

    成语解释: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 鲍鱼之肆【bào yú zhī sì】

    成语解释:卖咸鱼的店。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杂言》:“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