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不凉不酸【bù liáng bù suān】

    成语解释:方言。形容态度冷漠。

    成语出处:

  • 处之泰然【chǔ zhī tài rán】

    成语解释: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成语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 等闲视之【děng xián shì zhī】

    成语解释: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 掉臂不顾【diào bì bù gù】

    成语解释:掉:摆动。摆动着手臂,头也不回。形容毫无眷顾。

    成语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 东风吹马耳【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

    成语解释: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成语出处: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反眼不识【fǎn yǎn bù shí】

    成语解释:翻脸不认人。

    成语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 放任自流【fàng rèn zì liú】

    成语解释:听凭自然的发展,不加领导或过问。

    成语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风吹马耳【fēng chuī mǎ ěr】

    成语解释: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成语出处: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茧巴,他都当成风吹马耳。”

  • 甘之若素【gān zhī ruò sù】

    成语解释:若素:就像往常一样。虽然遭受不平,但甘愿承受,就像平素一样。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九回:“少奶奶却从来没过半句怨言,甘之若素。”

  • 见死不救【jiàn sǐ bù jiù】

    成语解释: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成语出处:你做的今见死不救,羞见这桃园中杀马宰乌牛。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

  • 冷眼旁观【lěng yǎn páng guān】

    成语解释:指不参与其事,站在一旁看事情的发展。

    成语出处:宋·朱嘉《朱文公文集续集·一·答黄直卿》:“故其后复申炎所陈,荐举之说,乃是首尾专为王地,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 冷酷无情【lěng kù wú qíng】

    成语解释:冷漠苛刻,没有感情。

    成语出处:老舍《一封家信》:“看明白了大部分的字,都是责难他的!她的形影与一切都消逝了,他眼前只是那张死板板的字,与一些冷酷无情的字!”

  • 冷血动物【lěng xuè dòng wù】

    成语解释: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

  • 爱理不理【ài lǐ bù lǐ】

    成语解释: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9回:“黄二麻子爱理不理的,问他什么事。”

  • 任其自流【rèn qí zì liú】

    成语解释: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成语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视而不见【shì ér bù jiàn】

    成语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视如敝屣【shì rú bì xǐ】

    成语解释:敝屣:破鞋子。象破烂鞋子一样看待。比喻非常轻视。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 视如草芥【shì rú cǎo jiè】

    成语解释: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极端轻视。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视若无睹【shì ruò wú dǔ】

    成语解释:睹:看见。虽然看见了,却象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莫不关心。

    成语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 熟视无睹【shú shì wú dǔ】

    成语解释: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成语出处: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 石心木肠【shí xīn mù cháng】

    成语解释:石、木都是硬物,形容坚定不动摇。

    成语出处:宋·苏轼《谢失察妖贼表》:“布衣蔬食,或木死于饥寒;石心木肠,誓不忘于忠义。”

  • 事不关己【shì bù guān jǐ】

    成语解释: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

    成语出处:《曹雪芹别传》:“当时的风气是谨言慎行,少发议论,事不关己,不必打听,因此对这一次大征战的命将出师,一直不甚了了。”

  • 视如粪土【shì rú fèn tǔ】

    成语解释:看得如同秽土那样下贱。比喻极端蔑视。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8回:“今舅儿把他视如粪土,又是王衍一流人物了。”

  • 视若路人【shì ruò lù rén】

    成语解释: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败坏彝伦,灭绝天理。”

  • 恬不为意【tián bù wéi yì】

    成语解释:处之泰然,满不在乎。

    成语出处: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岂有仁圣在上,群贤并用,而肯恬不为意乎。”

  • 无动于衷【wú dòng yú zhōng】

    成语解释: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

  • 无所用心【wú suǒ yòng xīn】

    成语解释: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心如死灰【xīn rú sǐ huī】

    成语解释: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袖手旁观【xiù shǒu páng guān】

    成语解释: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成语出处:唐·韩愈《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宋·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奕棋者胜负之形,虽国工有所不尽,而袖手旁观者常尽之。”

  • 形槁心灰【xíng gǎo xīn huī】

    成语解释:槁:枯干。形容身体消瘦不堪,心境极为冷漠,毫无生气。

    成语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今生已被虏,人被杀,儿孤妇寡,饥寒交迫,形槁心灰,虽生亦犹死也。”

  • 一笑置之【yī xiào zhì zhī】

    成语解释: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观水叹》诗:“出处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宋·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 置之脑后【zhì zhī nǎo hòu】

    成语解释:放在一边不再想起。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 置若罔闻【zhì ruò wǎng wén】

    成语解释:置:放,摆;若:好象。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成语出处: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 置身事外【zhì shēn shì wài】

    成语解释:身:自身。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这彭仲翔却在背后袖手旁观,置身事外。”

  • 置之不理【zhì zhī bù lǐ】

    成语解释: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成语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各人听了,反不以为是,就有说他是嫌钱多的,又有说他是愿贫不愿富的,邓仪卿种种置之不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