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闭户读书【bì hù dú shū】

    成语解释: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成语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三卷:“盖须切磋起明也。见闭户读书,师心自是。”

  • 秉笔直书【bǐng bǐ zhí shū】

    成语解释: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 博览群书【bó lǎn qún shū】

    成语解释: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成语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 不计其数【bù jì qí shù】

    成语解释: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成语出处: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

  • 不可胜数【bù kě shèng shǔ】

    成语解释: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成语出处:《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 承先启后【chéng xiān qǐ hòu】

    成语解释: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

    成语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曾有菴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 刺股读书【cì gǔ dú shū】

    成语解释:比喻刻苦攻读。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大书特书【dà shū tè shū】

    成语解释: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成语出处:唐·韩愈《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

  • 丹书铁契【dān shū tiě qì】

    成语解释: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成语出处:《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 丹书铁券【dān shū tiě quàn】

    成语解释: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成语出处:《后汉书·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 倒行逆施【dào xíng nì shī】

    成语解释: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成语出处:《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读书三到【dú shū sān dào】

    成语解释: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成语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 读书三余【dú shū sān yú】

    成语解释: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 读书种子【dú shū zhǒng zǐ】

    成语解释: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 读书得间【dú shū dé jiàn】

    成语解释: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4回:“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 睹物思人【dǔ wù sī rén】

    成语解释: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成语出处:唐·裴铏《传奇·颜睿》:“贵妃赠辟(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 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

    成语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丹书白马【dān shū bái mǎ】

    成语解释: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成语出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颜师古注:“白马之盟,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

  • 读书君子【dú shū jūn zǐ】

    成语解释: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成语出处:

  • 读书破万卷【dú shū pò wàn juàn】

    成语解释: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成语出处: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咄咄书空【duō duō shū kōng】

    成语解释: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成语出处:《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 废书而叹【fèi shū ér tàn】

    成语解释: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成语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 焚书坑儒【fén shū kēng rú】

    成语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成语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燔书阬儒【fán shū gāng rú】

    成语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成语出处:《汉书·地理志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 燔书坑儒【fán shū kēng rú】

    成语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 飞书走檄【fēi shū zǒu xí】

    成语解释:迅速地书写文件。

    成语出处:唐·李白《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 奋笔疾书【fèn bǐ jí shū】

    成语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成语出处:宋·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 奋笔直书【fèn bǐ zhí shū】

    成语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成语出处:清·墨憨斋《醒名花》第十四回:“贤侄今日,奋笔直书,如行云流水,珠玑错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鹰之摩秋汉,真命世杰也,与古人何多让焉,将来正未可量。”

  • 篝火狐鸣【gōu huǒ hú míng】

    成语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成语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 汗牛充栋【hàn niú chōng dòng】

    成语解释: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浩如烟海【hào rú yān hǎi】

    成语解释: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成语出处:隋·释真观《梦赋》:“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 黄耳传书【huáng ěr chuán shū】

    成语解释: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成语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 衡石程书【héng shí chéng shū】

    成语解释: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同“衡石量书”。

    成语出处:宋·李纲《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近君子而远小人,虽不亲细务,大功可成;不然,虽衡石程书,卫士传餐,亦无益也。”

  • 衡石量书【héng shí liàng shū】

    成语解释: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

    成语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狐鸣鱼书【hú míng yú shū】

    成语解释: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成语出处:《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