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出处

  • 诚惶诚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成语解释: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成语出处: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 怛然失色【dá rán shī sè】

    成语解释: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成语出处:宋·苏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闻介马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人者怛然失色。”

  • 大惊失色【dà jīng shī sè】

    成语解释: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成语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 担惊受怕【dān jīng shòu pà】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 胆裂魂飞【dǎn liè hún fēi】

    成语解释: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闻此言,胆裂魂飞,忙忙奏知李娘娘。”

  • 胆战心寒【dǎn zhàn xīn hán】

    成语解释: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成语出处:《古今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国破,常子是胆战心寒。”

  • 胆战心惊【dǎn zhàn xīn jīng】

    成语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胆颤心惊【dǎn chàn xīn jīng】

    成语解释: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成语出处: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 骇人听闻【hài rén tīng wén】

    成语解释: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成语出处: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 惶惶不可终日【huáng huáng bù kě zhōng rì】

    成语解释: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郭沫若《我怎样写和》:“敌人还有西进的模样,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

  • 惶恐不安【huáng kǒng bù ān】

    成语解释: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成语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魂飞魄散【hún fēi pò sàn】

    成语解释: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 惶惶不安【huáng huáng bù ān】

    成语解释: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成语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 进退两难【jǐn tuì liǎng nán】

    成语解释: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成语出处:宋·李靖《卫公兵法》:“凡攻城之兵……进退又难,前既不得上城,退则其师逼追。”

  • 惊心动魄【jīng xīng dòng pò】

    成语解释: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成语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局促不安【jú cù bù ān】

    成语解释: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 七上八下【qī shàng bā xià】

    成语解释: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思前想后【sī qián xiǎng hòu】

    成语解释: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庆,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

  • 提心吊胆【tí xīn diào dǎn】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 无所措手足【wú suǒ cuò shǒu zú】

    成语解释: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成语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无所措手【wú suǒ cuò shǒu】

    成语解释: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同“无所错手足”。

    成语出处:《宋史·韩琦传》:“迨置市易务,而小商细民,无所措手。”

  •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 dé】

    成语解释: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 心急如焚【xīn jí rú fén】

    成语解释: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 心惊胆战【xīn jīng dǎn zhàn】

    成语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 心神不定【xīn shén bù dìng】

    成语解释: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便把丰儿等支开,叫刘老老坐在床前,告诉他心神不宁,如见鬼的样子。”

  • 悠然自得【yōu rán zì dé】

    成语解释: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成语出处:《晋书·隐逸传·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 犹豫不决【yóu yù bù jué】

    成语解释: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 左右两难【zuǒ yòu liǎng nán】

    成语解释:两面为难,不容易决定。

    成语出处: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我欲待亲自去寻来,限次又紧,着老夫左右两难,如何是好?”

  • 坐立不安【zuò lì bù ān】

    成语解释: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 左右为难【zuǒ yòu wéi nán】

    成语解释: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我欲待亲自去寻来,限次又紧,着老夫左右为难,如何是好!”

  • 坐卧不安【zuò wò bù ān】

    成语解释: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因忧愁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 六神无主【liù shén wú zhǔ】

    成语解释: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不有甚心肠去吃酒。”

  • 忐忑不安【tǎn tè bù ān】

    成语解释: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 忐忑不定【tǎn tè bù dìng】

    成语解释:心神极为不安。同“忐忑不安”。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六回:“济川被他们说得心中忐忑不定。”

  • 不可终日【bù kě zhōng rì】

    成语解释:终日:从早到晚,一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成语出处:《礼记·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